古琴台一年的修缮,既漫长又短暂
梅子山下,月湖畔,历经多次毁建的古琴台再次修缮完成,重新向市民开放。
这次修缮耗时一年,市民等待不及,觉得有些缓慢,而修缮方却觉得修缮时间很紧,远远不够。近日,记者再次走进园区,感受文化遗产在当下焕发的新生机。庭院精致,竹影婆娑,余音袅袅的古琴声中,清代界画《琴台全景图》所描绘的画面仿佛重现。
古琴台一年修缮,再会亦是喜悦
5月15日上午,在修缮后重新开放的古琴台景区,琴师王汉球弹奏了一曲《高山流水》,现场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太感动了”。
走出琴堂,市民夏女士打开手机拍起了视频。“去年来的时候它还关着,说要修一年,当时我有点生气,今天一看,气消了,确实修得很好,亭台楼阁,小桥流水。我要发到网上,让大家看看古琴台的美。”
古琴台为纪念伯牙、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传说而建,据史料记载,早在南北朝时期便已存在。
现存琴台为清嘉庆初年,由湖广总督毕沅主持在北宋琴台遗址上重建并扩建的部分建筑。1956年,武汉市政府投资对古琴台进行了全面修缮,修葺了原有亭台、整饬了碑记石刻,恢复了古建筑的原貌。多年来,月湖之滨的古琴台作为知音文化的传承和象征,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探访。
2023年4月,为了拓展空间,修复旧损,景区启动了修缮工程。得知消息,住在附近经常来此游玩的居民有些不满:“要修一年?这也太久了。”
“伯牙与子期的故事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雅士之间深厚的友谊和相互理解,也传达了人们对于知音难求的珍视与向往。古琴台因此成为人们寄托知音情怀、追求精神共鸣的重要场所。”景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一年中不时有外地游客前来,但因修缮原因遗憾而归,景区还收到市民投诉,抱怨修缮时间过长。
夏女士也希望古琴台尽快恢复开放。“这里的文化氛围浓厚,环境优美。”她以前经常和朋友在此聚会。
重逢也带来了喜悦。景区对外扩建了一座“知音园”,活动区域更加宽敞;景区内部打通了曲径回廊,新开放了小桥流水区域,亭台楼阁、庭院水榭一应俱全。夏女士和朋友一致认为:景色更美了,那种独特的韵味和历史的厚重感依旧存在。
一砖一瓦用心修,1∶1还原吻兽花大半年
市民渴望早日开园,天时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时公司”)董事长赵征的压力更大。“面对如此珍贵且蕴含市民情感的建筑,动笔下刀,都需慎之又慎。”赵征认为,一年时间其实不够。
古琴台为砖木结构,富有江南特色的古建筑和园林组群,由于风蚀虫蛀,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损坏。例如,琴堂和长廊梁枋上的彩绘,出现了开裂、脱落。
武汉“大城工匠”、天时公司历史保护建筑修缮工作室首席技师王刚表示,中国古建筑彩绘主要有和玺彩绘、旋子彩绘和苏式彩绘三种类型。古琴台属于江南风格古建筑群,彩绘为苏式,修缮时必须严格遵循苏式彩绘工艺重新绘制。
王刚介绍了彩绘修缮的步骤:“第一步是‘起谱子’,在牛皮纸上绘制图案,用锥子沿线条均匀扎孔;第二步是‘打谱子’,将牛皮纸印在额枋上,用粉包沿着锥孔拍打,线条要准确清晰,图案要连贯不走样;第三步是沥粉,凸显彩绘纹理的清晰度和立体感;最后是彩绘环节,一笔一笔描金填色,工艺十分精细繁琐。”他透露,10多位彩绘师傅耗时两个月才完成古琴台建筑的彩绘修缮。
王刚表示:“有些破损点一眼就能发现,有些则隐藏在暗处。”修缮不仅考验手艺,还考验眼力。高山流水厅所有檐口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形,仔细观察,戗脊的青花瓷有断痕,揭开瓦片后,檐口的木构件已腐朽,角梁断裂。修缮时只能一层层拆卸瓦面和构件,能用原构件的就尽量使用,实在无法使用的,就加固或按原样用杉木更换。
最困难的是琴堂屋脊上的龙纹吻兽。天时公司古琴台修缮保护工程生产经理罗玮发现它时,它已风化损毁,摇摇欲坠。
罗玮说:“它常年日晒雨淋,还经过多次修复,看不清原貌。修缮时发现它多层油漆,对比原始照片才得知它是和琉璃瓦一样的绿色。”经勘查讨论,项目方决定用琉璃瓦烧制一对新吻兽,在宜兴找到一家厂家,对方按老吻兽的尺寸造型做了一版样品,但大家都不太满意,“尾巴的卷曲方向和弧度看起来都有差别”。
罗玮介绍说:“它虽然很大,但却是空心的,内外模具做了很多版,坯体厚度1厘米。”文物专家、项目方和厂家根据原始照片进行了十多次反复试验,历时半年多,新龙纹吻兽才做到按原尺寸1:1还原,颜色、鳞片和纹路与原版一致。
琴师的琴音在古琴台找到归宿
古琴台是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次修缮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修旧如旧”“最小干预”的原则。
琴台碑上的“琴台”二字为宋代书法家米芾的手迹,碑座四周的石雕护栏也值得细细品味,其雕刻的是伯牙抚琴的名场面。
罗玮回忆道:“一年前,这些石雕护栏上不仅有青苔,还有积尘、树胶,表面黑乎乎的,图案看不清楚。”“我们用鬃毛刷和中性清洁剂一点点地清理护栏表面,不敢用大动作,也不敢用化学清洗剂,担心损坏石雕表面的造型。栏杆是汉白玉制的,本应该是白色的,现在是青灰色,是因为青苔树胶日积月累沉积了颜色。我们只能保持原状,不能过度清理,以免损害文物。”
遵循“最小干预”的原则,汉白玉护栏恢复了原貌。近距离欣赏,护栏上的象狮兽首、莲花座等装饰物立体精美,尤其是伯牙抚琴的浮雕画,生动地展现了知己围坐共赏古琴的画面。
“我的琴声也终于有了归属。”开园半月有余,琴师王汉球频频在此登台演出。他表示自己十分喜爱古琴文化,并已专心攻研古琴教学十余年。古琴台的重新开放为其提供了展示的舞台。
目前,古琴台除每周一闭馆外,每天安排四场古琴演出。据工作人员介绍,反响超乎预期,“座位有限,前来观赏的游客络绎不绝。当日预约往往难以成行,需要提前至少一天通过小程序预约”。
王汉球的演奏地点设在琴堂。此次修缮不仅涵盖琴堂,还新增了知音园、八音馆和水池广场等参观互动区域,主题为“知音”与“古琴”。
作为知音文化的载体,古琴台的精神内涵已与城市的文化底蕴紧密相连。2003年,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