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内外都在关注中国新能源产业产能的问题。我们应该以全球视野和市场眼光,客观、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判断相关领域的产能是否过剩,关键在于全球市场的需求和未来的发展潜力。中国出口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等,不仅充实了全球供给,缓解了全球通货膨胀的压力,也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低碳转型作出了巨大贡献。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们将通过本栏目陆续推送系列评论,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最近,一些国际政客和媒体把中国出口新能源产品与“产能过剩”联系在了一起,这既违背了经济学的基本逻辑,也与客观事实严重不符。必须指出的是,在市场经济的运作和国际分工合作的条件下,全球产能的总体格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制造和产品为世界各国提供了优质高效的供给,为全球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为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稳定提供了坚实支撑,也为全球的繁荣和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全球产能布局是市场规律和经济全球化共同作用的客观结果
从全球的视角来看,供给和需求都具有全球性,各个国家的产业结构以及不同行业的产能水平是由各自的比较优势所决定的。
按照经济规律,各国依据自身的比较优势开展分工合作,是全球要素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路径,也是提高生产效率和民众福祉的重要举措。
当前,一些国家的加工制造产品为全世界所欢迎,一些国家的高精尖产品面向全球销售,都是国际分工不断深化和全球市场公平竞争的结果。
对于微观主体而言,根据市场化原则和世贸组织规则,发挥自身优势扩大生产能力、面向全球需求扩大销售市场是各国企业的天然选择,跨国企业也正是在这种规律作用下发展壮大起来的。
需要注意的是,将供需平衡限定在一国范围内,忽视市场经济下的比较优势,把各国出口优势优质产品等同于“产能过剩”,实际上否定了国际分工的合理性、经济全球化的规律性,违背了深化国际合作、共生融合发展的大势潮流,将给全球经济发展和各国人民福祉造成巨大损失。
把供需波动等同于“产能过剩”是违背市场经济规律的常识性错误。
以市场眼光看,产能是否过剩取决于供需关系。一方面,由于供求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企业很难精准预判市场形势,产能调整与需求变化往往并不同步,供给等于需求的“绝对平衡”是偶然的、瞬时的,更多时候是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不断优化调整的“动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