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随着各大汽车厂商陆续公布销量数据,上半年的车市格局逐渐明朗。在这半年间,有些车企不断创新,吸引消费者排队预订,供不应求;而有些车企销量下滑,被迫停工调整产能。
这一现象生动地反映了当下车市的激烈竞争。数据显示,2024年4月上旬,国内新能源汽车零售渗透率突破50%后,5月第三周(13日-19日),国内新能源乘用车上险量达到16.8万辆,新能源终端上险渗透率首次突破50%,达到50.2%,超过燃油车,实现重大突破——这意味着,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大部分消费者的首选。
早在去年年底,业内就预测2024年销量前十的车企将占据接近85%的市场份额。显然,规模化已成为车企下一步的“胜负手”。
中国品牌脱颖而出
毫无疑问,中国品牌是上半年车市的最大赢家。中汽协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中国品牌乘用车销量741.9万辆,同比增长23.9%;市场份额61.9%,上升8.8个百分点。乘联会统计数据显示,上半年销量前10榜单中有6家是中国品牌。
比亚迪凭借技术和价格方面的双重优势,在众多中国品牌中脱颖而出,领跑车市。其在2024年上半年累计销量达到161.30万辆,同比增长28.46%。按照这样的规模计算,比亚迪在去年跻身全球十强后,今年有望再进一步,争夺前五。
今年7月,比亚迪成为全球首家达成第8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的品牌,遥遥领先于其他对手,稳居全球新能源汽车销冠。显然,选择停产燃油车,“All in”新能源的比亚迪紧跟时代脉搏,取得了巨大成功。
充分竞争至关重要
中国品牌为何能取得如此成绩?部分业内人士认为,这与激烈的市场竞争不无关系。一方面,竞争能够推动企业不断创新,开发新的产品和服务;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也在企业的不断创新中得到了满足。
除了能够助推产业升级与技术进步外,市场竞争还可以通过优胜劣汰的机制,进一步影响产业结构。企业通过提升生产效率,间接促进了资源的高效配置和利用,进一步为产业持续发展注入活力。
面对行业日益常态化的竞争态势,在刚刚闭幕的2024中国汽车论坛上,比亚迪品牌及公关处总经理李云飞表示,中国汽车产业只有充分竞争,才能倒逼行业进行技术竞赛,源源不断为市场提供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从而让中国品牌向全球延伸,让世界看到中国品牌。
研发投入渐显真章
激烈的竞争促使车企在技术方面的加大投入。数据显示,过去四年,中国主流汽车品牌的研发投入是四年之前的2.5倍。仅2023年一年,比亚迪就在研发上投入接近400亿元,长城、理想和蔚来等品牌的研发投入也均超过100亿元。
随着技术研发的推动,中国汽车品牌在智能座舱、自动驾驶和动力电池等关键领域取得了显著突破,构筑了独特的竞争优势。这些技术创新不仅提升了产品质量和性能,还为消费者带来了更智能、更便利、更环保的出行体验。
以比亚迪最近发布的第五代 DM 技术为例,该技术彻底打破了合资汽车企业在混合动力领域的垄断,在多个指标上遥遥领先——发动机热效率达到 46.06%,百公里亏电油耗低至 2.9 升,综合续航里程可达 2100 公里。
中国汽车产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付炳锋认为,中国汽车从最初的模仿和跟随,到如今的创新和引领,经历了汽车人的不断奋斗。当下,中国汽车产业正以勃勃生机,在新征程上全面实现品牌升级。
塑造世界品牌
比亚迪集团董事长李云飞指出,“我们的技术越来越强大,产品和服务越来越好,品质越来越过硬,出口量越来越多,市场占有率越来越高。”他认为,中国汽车产业通过竞争增强了整体实力,下一步将塑造一批令人尊敬的世界级品牌。
汽车作为典型的工业产品,其质量和生产成本受规模制约。美国投资大师查理·芒格曾表示,规模优势可能是信息优势,许多成功的企业都是在获得了较高的知名度后,才获得规模优势,从而展现出强劲的市场活力。
近年来,伴随着新能源汽车在全球的普及,中国汽车产业不仅在国内市场取得了显著成就,在国际市场的份额也不断提升。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中国汽车出口量在 2023 年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一,2024 年上半年继续同比大幅增长,涨幅超过 30%。
在这种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品牌选择在海外建立经销渠道和工厂。2024 年 7 月,比亚迪泰国工厂竣工,标志着比亚迪全球化布局的重要进展。目前,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已远销到全球 88 个国家和地区、400 多个城市,其全球化战略已初见成效。
在世界汽车产业的浪潮中,中国汽车品牌以不可阻挡的势头加速出海,积极推进全球化战略。中国汽车企业凭借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技术的突破,已在全球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汽车正在与手机、光伏等产品一起,成为中国制造的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