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美两国剑拔弩张的对抗仍在持续,尚未看到缓解紧张局势的前提。
14 日,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针对美国近期发出的“导弹威胁”做出最新回应。
“当美国获利时,欧洲就要遭殃”
在上周的北约华盛顿峰会上,美国和德国宣布从 2026 年开始分阶段在德国部署远程武器。
这些武器包括“标准”-6 防空导弹、“战斧”巡航导弹以及正在研制的高超音速武器,其射程将“远超”欧洲目前部署的任何陆基武器系统。
据称,这些远程武器部署旨在展示美国“对北约的承诺”以及“对俄罗斯的威慑”。
佩斯科夫称此举为“挑衅”。
他在接受俄媒采访时表示,美国长期以来在欧洲部署各种类型、不同射程的导弹,通常针对俄罗斯。“我们有能力阻止这些导弹。但潜在受害者是欧洲国家的首都”。
他指出,美国在与俄罗斯的对峙中“获利”,而欧洲正在成为受害者。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将在德国部署的几款导弹均属于陆基中导范围。
根据苏联和美国 1987 年签署的《消除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简称《中导条约》),两国不再保有、生产或试验射程在 500-5500 公里的陆基巡航导弹、弹道导弹及其发射装置。
美国政府于 2019 年 2 月 1 日以“俄罗斯违反条约规定”为借口,单方面宣布暂停履行《中导条约》义务,并最终于同年 8 月 2 日正式退出该条约。
为谋求单方面军事优势,美国毁约后迅速恢复了陆基中导的研发和部署。
随着相关导弹不断测试,配套部队和战术陆续成形,乌克兰危机全面升级后的欧洲成了当然的“用武之地”。
俄方不止一次发布消息称,美国的陆基中导系统已在欧洲军事训练中出现。俄总统普京上月底警告,作为对美国敌对行动的回应,莫斯科可能会恢复陆基中导的生产和全球部署。
法新社报道指出,美国在德国部署远程武器的最新决定,标志着美国导弹在离开 20 多年后重返德国。
报道称,上世纪 80 年代冷战高峰时期,美国曾在当时的西德部署“潘兴”中程弹道导弹,引发当地大规模抗议示威。直到冷战结束若干年后,美国才大幅减少了部署在欧洲的导弹数量。但俄乌冲突的爆发给美国导弹重返欧洲提供了新的机会。
佩斯科夫警告,美国的最新举动可能会使欧洲“重演冷战式对抗”,“欧洲正在分崩离析。对欧洲来说,这绝不是最好的时刻”。
“难道我们永远是美国的听话下属吗?!”
对欧洲来说不是最好的时刻,对美国来说却不一定。
相比在德国重新部署导弹,北约华盛顿峰会上取得的“丰硕成果”或许更让美国满意。基于对西方特别是美国政治前景的担忧,“为乌克兰提供长期支持”成为本次会议的焦点议题,达成共识是北约“坚定不移”地支持乌克兰继续战争。
明知“胜利”希望渺茫却执意逆势而行,幕后推手只能是专门发战争财的美国军工复合体。
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在本次峰会召开前明确表示,为“减轻美国负担”,北约准备在援助乌克兰问题上发挥更大作用。
他所说的“发挥更大作用”,具体指的就是欧洲大幅增加军费开支,这对美国有利。俄乌冲突爆发以来,欧洲三分之二的武器订单都被美国军火商抢走。
这一点说得相当直白。
以美国计划部署到德国的导弹为例,“标准”-6防空导弹是美国第二大军火商雷神技术公司的拳头产品,而“战斧”巡航导弹也是雷神参与生产的成熟武器。
本月早些时候,北约宣布已经以多个成员国名义订购了价值近7亿美元的“毒刺”肩扛式单兵防空导弹。这款导弹同样由雷神制造。
另一种比“毒刺”更先进、价格也更昂贵的防空导弹“爱国者”也为雷神带来了滚滚财源。
包括德国、荷兰、罗马尼亚和西班牙在内的多个北约欧洲成员国今年1月决定联合采购价值55亿美元的1000枚“爱国者”导弹,以帮助加强乌克兰军队防空能力并补充援助乌克兰各国的库存。
讽刺的是,为了借这场危机重振欧洲军工产业、摆脱对美国的依赖,欧盟委员会在今年3月刚刚公布了欧盟首份《欧洲国防工业战略》。但有德国媒体警告,北约华盛顿峰会上达成的《工业能力扩张承诺协议》可能引发欧盟与北约之间的严重分歧。
原因在于,根据该协议,在布鲁塞尔制定军备产品联合研发方案的机构不是欧盟,而是北约。北约只想加强“北约的军工生产”,而非“欧洲的军工生产”。作为北约的实际掌控者,美国军工业当然希望在欧盟军火市场长期保持强势地位。
美国资深媒体人兼作家帕特里克·劳伦斯此前发文指出,自冷战中期以来,欧洲始终在“维护自身主权”和“对美国实力的不尊严依赖”这对矛盾中摇摆不定。而美国重新把矛头对准俄罗斯后,更是在欧洲引发了严重的认同危机。
文章称,非理性的“恐俄症”、在乌克兰的代理人战争、掌控一切的军工复合体等都是欧洲从美国“进口”的东西,而欧洲发现自己正因为它们而陷入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