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青海湖畔清晨的阳光,唤醒了草原上的万物。晶莹的露珠顺势而下,浸润着青青草地。
牧民尕玛本迎着朝阳来到牧场,早早地给他的白牦牛梳理毛发,在牛角间扎起一个朝天辫,为它增添了几分俏皮。
尕玛本用心装扮着牦牛,还打趣说:“我可没这么用心打扮过自己。”
到了景区,尕玛本将白牦牛牵到湖边,与其他牧民家的牦牛并排而立,迎接游客的到来。
江苏小游客李梓恒好奇地问:“牦牛力气很大吧?”尕玛本牵着牦牛,让李梓恒抚摸它的脖颈,并把它抱上牛背,与家人合影留念。
牦牛群旁,骏马载着游客驰骋草原,马术体验也颇受欢迎。
青海湖旅游发展集团旅游经营分公司总经理史真林指出,骑牛骑马体验项目吸引了众多游客,未来他们将拓展经营规模,增加射箭、马术表演等项目。
骑牛骑马项目负责人娘先尤说,收费标准、服务态度和经营规范的提升,是项目受欢迎的原因。
尕玛本表示,现在村民们都从事餐饮民宿、景区务工等产业,收入大幅增加。青海湖景区也为共和县提供了农畜产品销售场地,并与莫热村合作,每年增收土地流转资金逾650万元,让环湖群众受益匪浅。
每逢旅游旺季,尕玛本家的收入都能达到每天100元左右。去年,他家分得了大约19,000元的土地流转收入,加上参与骑牛和骑马项目获得的报酬。
今年,由于景区游客量增加,“我们的收入应该会更高”,尕玛本开心地说道。
青海湖景区提供的服务不限于此。除了具有高原特色的骑牛、骑马和骆驼骑行等项目外,景区还增添了热气球、沙滩摩托和无人驾驶汽车等新奇的体验项目。
与此大型巡游演出《梦回青海湖》面世,青藏高原野生动物标本科普馆、青海非遗产品展览馆和中国鱼雷发射试验基地纪念馆等展馆正式对外开放。青海湖畔文旅融合的新故事不断涌现,推动着游客的出行模式从单纯的“观光”向“了解历史、体验民俗、参与当地生活”转变。
青海湖景区坚持“不搞大开发,要搞大保护”的原则,在原有基础设施上进行改造提升。2023年以来,景区共投资约2.8亿元,陆续完成二郎剑景区码头加固、仙女湾景区三牲拉则广场改造、观湖酒店建设尾声,以及倒淌河至二郎剑景区段旅游公路的改造等项目,使得环湖周边焕然一新。
景区以京藏公路、西和公路和青海湖旅游专用公路为纽带,正着力搭建“快进慢游”的服务体系。
从小在青海湖边长大的措桑7月初回到故乡共和后,与家人一同游览了青海湖景区,她惊叹道:“青海湖竟然也有热气球了。以前,青海湖只是一片湖,而现在,它已经不只如此。”
2023年,《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青海湖示范区创建工作方案》发布。创建目标为,“一年打基础、两年上台阶、三年见成效”,分阶段有序推进创建进程,使青海湖景区成为生态旅游示范区,助力青海省打造生态旅游强省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