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云:“到潮州不到桥,枉费走一遭”。潮州有一座千年古桥,横跨于江面之上。这座历经重建、屹立千年的广济桥,与洛阳桥、卢沟桥、赵州桥齐名,并称为中国四大古桥,更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
时光流转,广济桥风采依旧。
如今,广济桥以开放的姿态,欢迎八方来客,讲述着潮州独有的历史文化故事。这座古桥不断推陈出新,焕发着新的活力和魅力,在历史与时代的交汇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十八梭船廿四洲”
广济桥始建于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时任潮州太守曾汪命人在江中筑起了一座石墩,并用86只梭船以铁链衔接,形成了一座别具一格的浮桥,名曰“康济桥”,这就是广济桥最早的雏形。此后,历任潮州官员都担负着续建此桥的重任,从两岸向江中心延伸桥墩,架起梁桥,减少浮船的数量。
明宣德十年(1435年),潮州知府王源主持了一场规模盛大的重修工程,加固了桥墩,并于桥上建起了亭台楼阁,方便行人休憩和观景。江心处仍用24艘梭船连接成浮桥,既便于船只通行,又可泄洪,减轻河水对桥梁的冲击。改桥名为“广济桥”,寓意“广济百粤之民”。嘉靖九年(1530年),知府丘其仁将江心的24梭船减至18只,自此,广济桥形成了“十八梭船廿四洲”的独特格局。
潮州流传着一首民谣:“潮州湘桥好风流,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楼台廿四样,两只鉎牛一只溜”。潮州市古城文物保护管理中心讲解员刘堉榆介绍,这首民谣生动地道出了广济桥的特色。广济桥融合了梁桥、拱桥、浮桥三种桥梁形式,“十八梭船”组成的浮桥段,白天闭合,傍晚开启,这种活动式的设计被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称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洲”指的是广济桥的桥墩,由于体积庞大,宛如四面环水的陆地,故称之为“洲”。自明代起,广济桥上的每座楼阁均采用不同的建筑风格,两面的楹联匾额也不尽相同,从东西两岸看都是不同的“十二样”,因此民众称赞其为“廿四楼台廿四样”。
2003年,潮州市政府组织重修广济桥,按照明代风貌全面修复,并于2007年竣工。在遵循修旧如旧和保护文物的原则下,重修工程保留了古桥墩和古桥面,并加固加高修建了新桥面,修复了12座楼阁和18座亭屋,再现了“十八梭船廿四洲”的经典格局,并将其定型为步行观光桥,供海内外游客参观游览。
“一里长桥一里市”
千百年来,广济桥见证了潮州的历史变迁,成为海内外潮人的精神坐标,更是四方游客领略古城魅力的重要窗口。据介绍,广济桥上的亭台楼阁曾兼做商铺,作为旧时潮州府城范围内唯一一条沟通韩江两岸的桥梁,它不仅是交通要道,更是民众贩卖商品的热闹场所,享有“一里长桥一里市”的美誉。
近年来,潮州在保护和修缮广济桥的过程中,将当地的非遗文化和古桥结合起来,积极探索“文旅+非遗”跨界融合发展的新模式,让广济桥重现“一里长桥一里市”的热闹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