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中国工商银行发布公告后,中国银行于 5 月 13 日宣布,将于 5 月 16 日发行总损失吸收能力(TLAC)非资本债券,发行规模为 300 亿元人民币,分两个品种发行。
品种一为 200 亿元人民币,4 年期固定利率品种,在第 3 年末附有条件发行人赎回权。品种二为 100 亿元人民币,6 年期固定利率品种,在第 5 年末附有条件发行人赎回权。
此前,中国工商银行于 5 月 11 日发布公告,将于 5 月 15 日发行 300 亿元规模的总损失吸收能力非资本债券(TLAC),成为国内首只 TLAC 非资本债券。
与工商银行类似,中国银行即将发行的 TLAC 债券票面利率尚未确定,最终利率将通过簿记建档、集中配售方式确定。
按照 2021 年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及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管理办法》,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 TLAC 比率自 2025 年 1 月 1 日起不得低于 16%,自 2028 年 1 月 1 日起不得低于 18%。
随着考核时点的临近,TLAC 非资本债券发行正持续推进。年初以来,工、农、中、建、交五大行相继披露发行计划,拟发行规模合计超过 4400 亿元。
近期,除了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官宣发行计划外,建设银行也透露争取在今年三季度发行 TLAC 债券。该行认为,2025 年 TLAC 达标问题不大,主要关注 2028 年达标。
专家分析,我国五大行是目前 TLAC 比率尚未达到 16% 的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存在一定资本补充压力。五大行正通过发行 TLAC 非资本债等方式,满足监管要求。
随着 2025 年目标临近,TLAC 非资本债有望进入加速发行阶段,配置力量主要来自非银和银行理财等机构。
展望后市,浙商证券表示,从长期来看,2028年监管要求将提高 TLAC 风险加权比率至 18%。考虑到信贷扩张对资本消耗的影响,以及内生资本补充(如利润)的有限性,预计 2025 年后 TLAC 债券发行规模将大幅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