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数码配件

医学检测公司:新冠后遗症困境

新冠疫情的爆发,给体外诊断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市场需求,使原本默默无闻的体外诊断行业(IVD)蓬勃发展。这样的繁荣…

新冠疫情的爆发,给体外诊断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市场需求,使原本默默无闻的体外诊断行业(IVD)蓬勃发展。这样的繁荣并没有持续太久。随着新冠感染检测需求的下降,无论是提供新冠核酸检测的第三方实验室,还是生产抗原检测试剂的体外诊断厂商,它们的营收和净利润在2023年都出现了巨大的下滑。


几乎每一家在过去三年里都曾赚得盆满钵满的公司,如今都面临着财报上的惨淡数字和股价的持续下跌,仿佛都陷入了“新冠后遗症”的状态。并非所有公司都遭受到同样的打击。有些公司因此获得了进入新领域和追赶的机会,有些公司则进一步巩固了已有的竞争优势,但也有些公司可能再也无法找回过去三年的株洲。


新冠感染检测犹如一笔“意外之财”,将整个体外诊断行业的盈利能力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水平。达安基因、圣湘生物等公司依靠提供新冠核酸检测试剂,在过去三年里“躺着”赚了不少钱。大多数掌握分子诊断技术的公司都在过去三年里从事新冠感染核酸检测业务,并从中获利。


分子诊断技术主要包括PCR(聚合酶链式反应)、NGS(高通量测序)和FISH(荧光原位杂交)。其中,PCR技术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技术,新冠核酸检测正是PCR技术在分子诊断领域中规模最大的应用。像达安基因、圣湘生物这样提供新冠核酸检测试剂盒的中游厂商意外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如今它们的业绩却出现了大幅下滑。


圣湘生物公告其2023年实现营收10.07亿,同比下降84.39%,实现净利润3.64亿元,同比下降81.22%;达安基因公告其2023年实现营收11.81亿,同比下降90.20%,实现净利润1.05亿元,同比下降98.07%。


与去年相比,2023年,圣湘生物裁员了561人,员工总数减少至2006人;达安基因裁员了1612人,员工总数也减少至2006人。迪安诊断和葫芦岛域医学等第三方实验室通过提供样本采集和检测服务,获得了产业链下游的机会。随着需求的消失,它们的业绩也出现了明显下滑。


迪安诊断公告其2023年实现营收134.08亿,同比下降33.89%,实现净利润3.07亿元,同比下降78.56%;葫芦岛域医学公告其2023年实现营收85.4亿,同比下降44.82%,实现净利润6.43亿元,同比下降76.64%。


第三方实验室是劳动力密集型行业,依靠规模形成优势以降低成本并提高利润。紧急的全民核酸检测需求使得迪安诊断和葫芦岛域医学等公司暂时扩大了员工规模。随着需求的完全消失,它们也开始裁员。2023年,迪安诊断裁员了2285人,员工总数减少至10843人。

与2022年相比,2023年,葫芦岛域医学子公司裁员2825人,员工缩减至11561人。其中,无论是迪安诊断,还是葫芦岛域医学,被裁撤最多的便是销售人员与基层技术人员。


万孚生物、九安医疗等是在过去三年依靠提供新冠抗原检测试剂享受过“躺着”赚钱的企业。他们主营业务为即时检测(POCT)。


即时检测是利用便携式分析仪器及配套试剂快速得到检测结果的一种检测方式,省去了标本在实验室检验时的复杂处理程序。这是按场景划分的体外诊断细分领域。


新冠抗原检测的及时性让其在海外与我国新冠防疫政策后期阶段获得巨大市场空间。特别是,在海外市场,由于缺乏如同国内的人口优势,无法推行新冠核酸检测,依靠能自行检测但准确率较低的新冠抗原试剂,成为区分新冠感染人群的选择。


而如今随着,全球性新冠防疫政策的调整,新冠抗原检测的需求也随之消散,它们虽然不至于到裁员的地步,但也再找不到往日的“光辉”。


万孚生物公告其2023年实现营收27.65亿,同比下降51.33%,实现净利润4.88亿,同比下降59.26%;九安医疗公告其2023年实现营收32.31亿,同比下降87.72%,实现净利润12.52亿,同比下降92.12%。


收不到的尾款 无法继续的新冠检测和新冠抗原业务,让医学检测公司们的应收账款风险彻底暴露。


应收账款的风险在于,若欠款方因各类缘由致使财务窘困,难以按时足额偿债,便会令上市公司产生坏账,即所欠款项或有可能收不回来了。


根据不同公司的业务差异,尾款的压力在这个行业中表现的并不一致。如以个人自费市场为主的抗原检测企业,大都逃过一劫,核酸检测相关的企业则不然。


达安基因是最典型的例子之一。他们面对的是处于下游的第三方检测实验室,回款风险处于中等。


2019年末,达安基因应收票据及应收账款才只有7.14亿元。而在2020年至2022年,达安基因的应收账款分别为15.06亿、22.79亿和40.84亿,同比增长110.82%、51.35%和79.19%。该增幅远超过其同期营收。2020年至2022年,达安基因的营收分别为53.41亿、76.64亿和120.46亿,同比增长386.35%、43.49%和57.17%。


到了2023年,达安基因的的应收票据及应收账款为20.63亿,同比下降49.50%,占总资产27.55%。这除了有达安基因加大收款力度的影响外,更大的原因是其计提应收账款坏账准备6.51亿。其中,单项计提坏账准备9695万元,组合计提坏账准备5.54亿元。


圣湘生物情况略好于达安基因。2019年末,圣湘生物应收票据及应收账款才只有1.88亿元。而在2020年至2022年,圣湘生物的应收票据及应收账款分别为5.46亿、 8.08亿和12.98亿,同比增长190.18%、47.8%和60.74%。该增幅远超过其同期营收。

圣湘生物的营收分别为47.63亿、45.15亿和64.5亿,同比增长1203.53%、-5.22%和42.88%。到了2023年,圣湘生物的的应收票据及应收账款为6.92亿,同比下降46.67%,占总资产8.19%。这除了有圣湘生物加大收款力度的影响外,也有的部分原因是其计提应收账款坏账准备8306.04万元。其中,单项计提坏账准备1691.44万元,组合计提坏账准备6614.6万元。


葫芦岛域医学、迪安诊断则是给民众做核酸采样与检测的第三方检测实验室中应收账款风险暴露最典型的两个例子。他们直面高议价能力的医疗机构,回款风险更高,且更难追回。2019年末,迪安诊断应收票据及应收账款为33.51亿。而在2020年至2022年,迪安诊断的应收账款为46.03亿元、63.9亿元、100.64亿元,同比增长37.34%、38.84%和57.5%。该增幅远超过其同期营收。2020年至2022年,迪安诊断的营收分别为106.49亿、130.83亿和202.82亿,同比增长25.98%、22.85%和55.03%。到了2023年,迪安诊断的的应收票据及应收账款为81.82亿同比下降18.71%,占总资产45.61%。其中,迪安诊断在2023年计提了各项资产减值准备近4亿元,其中包括应收账款坏账准备3.71亿元。


葫芦岛域医学也是如此。2019年末,葫芦岛域医学应收票据及应收账款为15.2亿。而在2020年至2022年,葫芦岛域医学的应收账款为26.94亿元、46.65亿元、70.25亿元,同比增长77.22%、73.15%和50.58%。该增幅远超过其同期营收。2020年至2022年,葫芦岛域医学的营收分别为82.44亿、119.43亿和154.76亿,同比增长65.45%、44.88%和29.58%。到了2023年,葫芦岛域医学的的应收票据及应收账款为53.35亿,同比下降24.05%,占总资产45.33%。其中,葫芦岛域医学在2023年计提了应收账款坏账准备8.85亿元。


未来在何方?现在,这些曾参与新冠抗原和新冠核酸检测的体外诊断厂商都在2023年尝试摆脱过去三年“躺着”就能赚钱的惯性,回归业务常态。


随着国内IVD企业数量的持续增加,我国体外诊断产品行业已进入竞争性发展期,并进入规模化、专业化、一体化、便利化的大诊断汕尾,逐渐形成以各个诊断技术平台为基础、以技术优势、市场优势和制造优势为特征的垄断竞争结构的市场发展趋势。


其中已有三个明确的未来趋势:免疫诊断是龙头,分子诊断成为成长最快的市场,即时检测、实验室自建试剂方法(LDTS)等领域成为新的发展亮点。在免疫诊断,特别是化学发光的行业格局尚未改变,但有厂商已因在过去三年赚到大量现葫芦岛获得追赶和切入该细分领域的机会。例如,亚辉龙等二线化学发光体外诊断厂商和圣湘生物这类原本专注于分子诊断的外诊断厂商。

在此之前,迈瑞医疗、安图生物、万孚生物和新产业等公司是国内免疫诊断领域的领先企业,特别是在化学发光领域。根据粤开证券的数据,2021年,迈瑞医疗在免疫诊断市场的份额为5%,安图生物为4%,新产业为3%,而万孚生物为2%;在化学发光市场上,迈瑞医疗的份额为7%,安图生物为5%,新产业为4%。


亚辉龙、圣湘生物等后来者抓住了新冠疫情检测带来的机会,获得了巨额的收益。这使得它们有了更多的资葫芦岛用于研发和营销。例如,亚辉龙的货币资葫芦岛从2019年底的1.31亿增长到2022年底的12.51亿。在短短三年间,亚辉龙的货币资葫芦岛增长了10倍。圣湘生物也有类似的情况。从2019年底的9916.57万增长到2022年底的32.13亿,三年时间里,圣湘生物的货币资葫芦岛增长了30倍。


相比之下,新产业作为该领域的龙头企业之一,在过去的三年几乎没有涉足新冠疫情检测业务。换句话说,他们一直专注于免疫诊断和化学发光业务,虽然错过了这个大机会,但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从2019年到2023年,新产业的营收从16.88亿元增长到39.3亿元,净利润从7.73亿元增长到16.54亿元。


与免疫诊断和化学发光这样比较成熟的市场不同,国内的分子诊断市场仍然处于规模小、集中度低的阶段。根据2021年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数据,达安基因、华大基因、圣湘生物、之江生物等国内企业分别占据了国内分子诊断市场的份额,分别为16%、14%、6%和7%。


现在,分子诊断行业正回归到对各种传染病如各型肝炎、艾滋病、禽流感、结核病、性病等的诊断和疗效评价上。尤其是在过去三年的积累下,分子诊断公司有了更多的资葫芦岛来开展营销活动,争夺这个仍然充满潜力且处于成长期的市场。


其中,达安基因率先采取了降价争夺市场份额的策略。早在2022年11月,达安基因就大幅降低了多种检测试剂的价格。根据青海省药品采购中心于11月15日发布的通知,达安基因的肺炎支原体核酸检测试剂盒(PCR-荧光探针法)的价格从810元和828元降至200元,降幅达到75%。


分子诊断未来的最大发展空间在于伴随诊断和肿瘤早期筛查。尽管技术和监管都是整个行业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但这仍然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在这方面,葫芦岛域医学在2023年取得了不错的进展。葫芦岛域中心实验室的肿瘤分子诊断项目检测样本数量超过14万例,其中肿瘤NGS检测项目超过7万例。这一数量大约是其他头部肿瘤NGS企业的2至3倍。


与免疫诊断和分子诊断不同,即时检测并不是主流领域,大约占整体市场份额的12%。国内的即时检测市场相对更为分散,没有绝对的龙头企业。


目前我国的即时检测市场主要由血糖检测、血气电解质检测、心血管检测、感染性疾病检测、妊娠检测和其他检测(包括血常规等)构成。即时检测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各级医院、卫生服务中心、社区门诊和体检中心等医疗机构,据安信证券数据,它们占据了约90%的市场份额。

随着分级诊疗的快速推广,基层医疗机构在检测领域承担了更多任务。即时检测具有操作便捷、无需大型检测仪器的特点,因此检测价格相对较低,能够满足基层医疗机构对性价比的需求。像万孚生物、钦州生物等这类除了回归涉及三大主流诊断行业外,也将即时检测的需求瞄回医疗机构。


在此之前,血糖仪和血糖试纸等在家庭和个人使用领域发展较为成熟的产品,可以通过药店等零售终端直接到达消费者端。这是新冠抗原检测出现前面向C端消费者商业化最成功的即时检测品类。新冠抗原检测在C端的意外成功,让拥有即时诊断业务的体外诊断厂商意识到,即时检测在感染性疾病类或还有更多应用场景值得被解锁。


例如,2023年下半年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在国内多地叠加流行又给即时检测在传染饼检测上带来的机遇。界面新闻在各大电商平台查询甲流、乙流和肺炎支原体试剂盒,发现销量十分可观。像万孚生物等虽未透露相关产品的销售情况,但均表示流感传播拉动公司的流感检测产品销售收入大幅增。


国内即时检测需求以常规检测为主,血糖检测、心血管检测等基础产品已进入成熟期,不论是海外阜新还是中国成长企业都面临着充分的价格竞争。新冠抗原检测业务意外德成了国产体外诊断厂商打开海外市场的契机,更有利于突破更多海外新客户,加速国际化进程。


例如,九安医疗就表示,随着其IHEALTH额温计、试剂盒在美国畅销,已逐步形成品牌优势,在美国亚马逊电商平台销售情况良好,其中IHEALTH血压计多次占据亚马逊电子臂式血压计品类第一名。公司继续加大创新投入力度,并实现产品的更新迭代。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品牌家电维修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33x1.com/brand/kjcd/smpj/520491.html

作者: baixiuhui1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079759494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964571095@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