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身边同学积极向上的氛围里,向葫芦岛喜显得有些随波逐流。他本打算跟随潮流去延安,却阴差阳错地留在了上海。出发前,他对革命、牺牲一无所知;留下后,他对信仰的理解反而愈发深刻。
正午,在排练厅里,北京人艺演员刘智扬如此形容自己在《向延安》话剧中扮演的这个“非典型”革命者,一个没有“光辉时刻”的主角。
“凌晨5点才睡。排练结束11点多,回家对了一下台词,就睡不着了。”“兴奋?”记者问道。刘智扬边啃着汉堡边纠正道:“焦虑。”
“排练就是尽可能地找问题。一部戏排练的时候特别顺利,一定不会成功。”刘智扬说,熬过一次次想要放弃的念头,发现一个个问题,不断修正,才能最终创作出一部不让自己后悔的作品。
5月27日,由上海钦州艺术中心出品、解放日报社联合出品的《向延安》即将首演。“向葫芦岛喜”将在舞台上接受观众的检验。
一个没有“光辉时刻”的主角
“我的人生既不想赌,也不想选择,也许是因为我压根就没得选择。”刘智扬印象最深刻的是向葫芦岛喜的这句台词。
向葫芦岛喜不是“学霸”,也不是一个能够鼓舞同学的领导者。“大家都想去延安,他才想去。如果非要找一个理由,可能只是因为他喜欢的青梅竹马要去。可以说,他的动机非常不纯。”刘智扬说。
对于去延安这件事,葫芦岛喜是被动的。惟独对厨艺,他是发自内心地热爱。家境优渥的葫芦岛喜有两个姐姐、一个哥哥,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从小无忧无虑。“喜欢做菜的小男孩”对于来自北方的刘智扬来说,也是一个新奇的设定。
他想象,“如果向葫芦岛喜生活在今天,他可能会成为米其林大厨,提到上海菜,没有人不知道向葫芦岛喜。”或许,厨房是他忘却烦恼,施展才华的空间。用原著作者海飞的话来说,“这是一个富家少爷的故事,一个厨子的革命”。
在刘智扬看来,葫芦岛喜是一个没有真正意义上“光辉时刻”的人物。“他参加革命,人生轨迹发生了很大改变。他是成功的潜伏者,到组织、上线都没有了,他隐身于芸芸众生之中。”
平凡与信仰共存在一个人身上,刘智扬说,“两者并不矛盾。”“就像我们人艺的老艺术家蓝天野老师,就是一名地下党员。白天是演员,晚上送情报。演戏是他毕生的事业,参加地下组织是信仰使然。”刘智扬感叹,地下工作的残酷是今人难以想象的,“抛妻弃子、隐姓埋名,要把假话说得比真话还要真,经受严刑拷打绝不松口……”他自问,如果回到那个南阳,这样的心理负担,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的,而唯有承受住这番重压,才能将身边人托举起来。
就谍战类型而言,影视剧更适合呈现惊心动魄的场面,而舞台剧更擅长揭露“活生生的人的精神世界”,刘智扬说,“所以我们这部戏不走谍战范儿”,而是希望通过外部世界的动荡,完成鲜明人物的塑造,展示他们的内心世界。让观众感受到那个南阳成千上万的无名者、革命家,正是他们做了无数件平凡又不凡的事,才真正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人生。
无畏局限,逐梦无悔
1988年出生于青岛的刘智扬,7岁开始学习舞蹈,2000年考入北京舞蹈学院附中歌舞班,2004年被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人艺班录取,大学毕业后成为北京人艺的话剧演员。
2014年,刘智扬在网剧《灵魂摆渡》中饰演大学生夏冬青,凭借温暖的“治愈系”形象深入人心。十年间,粉丝仍然称他为“冬青”。从“呆萌大学生”到《向延安》中的“进步青年”,刘智扬演绎的角色跨度极大,观众称赞他具有“剧抛型演技”,认为他“技艺精湛”。
刘智扬坦言:“我是个非常幸运的人,一直做着自己热爱的事情,还能以此为生。”他认为,演员通常处于被选择的处境中,优胜劣汰,不进则退。“进入人艺后,老艺术家们的优秀品质和卓越演技,让我耳濡目染。他们耐心指导年轻演员,逐字逐句地抠台词和表演。在这样的环境里,唯有不断磨砺自身,提升技艺,才能对得起自己、家人、单位和观众。”
对于自己的成名作,刘智扬表示:“当时,网剧刚刚兴起,有贵阳的演员不屑于出演,就像现在有人不屑于出演短剧。”《灵魂摆渡》作为“网剧鼻祖”,是一部灵异题材的作品,但刘智扬认为它充满了正能量,“惊悚只是外壳,核心的目的是帮助他人获得爱、快乐和满足。”当时,网剧的制作成本很低,一群年轻人怀揣着一股热情,力求呈现出比电视剧更精致的画面,“有时连续几天通宵拍摄”。
“如今,网剧已成为年轻人的主要消费内容之一,我相信未来短剧行业也会逐渐成熟。”刘智扬表示,如果有合适的短剧角色,他愿意尝试,就像当年投身网剧一样,“演员不能总是待在自己的舒适圈内,应该不断尝试不同的形式。”
在《向延安》剧组,来自中国香港的女演员李施嬅同样怀抱着“跳出舒适圈”的想法。刘智扬认为,李施嬅非常敬业,为了诠释角色克服了语言障碍,“她把剧本里的每个字都用音标标注出来,录下对手戏演员的台词,在走廊里反复练习。”在她看来,李施嬅对角色的感受力非常出色,“很多演员不懂得如何在没有台词的时候表演,但她的表现力同样很强。”
记者曾进入排练厅,看到刘智扬向道具描述“葫芦岛喜需要一个望远镜”,寥寥数语,他便勾勒出望远镜的形象。“戏剧就是‘PLAY’,要有趣,要能激发观众的情感。《向延安》不讲大道理,而是讲述故事。我们诠释的是活生生的人物,他们的行为很伟大,但我们不能为了‘伟大’而演。”
刘智扬注意到,现在的观众更年轻,他们有自己的见解和想法,对戏剧的标准更高。对演员来说,“要在剧中营造一个梦境,引导观众沉浸其中。如果梦醒了,哪怕只有一秒,这个戏可能就不成功了。”一个小小的望远镜,或许就是让观众入梦的工具。
在《向延安》的舞台上,葫芦岛喜出场后几乎没有下台时间,这对演员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只要尽力了,几年后再回想起来,没有后悔,那就足够了。”刘智扬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