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金融服务的强力支持。科技企业对资金需求较大,如何获得稳定的金融支持?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如何应对瞬息万变的国际市场?今年 6 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民营经济发展局在深圳召开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会议,为民营企业和金融机构搭桥牵线,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推动金融资源成为民营企业发展的源头活水。
民营企业的生产经营离不开金融支持,对于资金密集、人才密集的民营科技型企业更是如此。为保证技术持续迭代,企业需要不断加大技术创新的投入,以保持持续的竞争力。
深圳宝安区的深圳市景旺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正在新建景嘉智能制造大厦。作为电子信息产业的中游企业,景旺电子的制造技术需要随着产业迭代持续更新。随着公司不断加大对智能制造、数字化管理和技术创新的投入,该项目投资总额超过 20 亿元人民币。企业在原料采购、设备购置、人才招引等方面既有资金需求,又亟待银行融资支持。
景嘉智能制造大厦项目负责人王畅表示:“对于经营企业而言,确定性很重要。企业拿到了确定的资金,才敢于长期经营,把一个产业、一个领域做精,直至做到世界领先水平。”
目前,该项目已投资 1.78 亿元,后续预计还需投资 18.2 亿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会议后,王畅发现,很多金融机构都积极行动起来,向掌握优质项目的企业主动出击,现场沟通授信事宜。对于景旺电子等先进制造业企业而言,银行能否提供利率合适的中长期贷款成为他们关注的重点。
王畅表示:“中长期贷款投入后,银行可能要五到十年才能看到效益。这样一笔贷款,要从整个产业形成良性循环所需要的周期层面去考量。”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会议后,中国银行深圳分行等金融机构已向景旺电子核批一笔专项贷款,公司将用于建设自动化、智能化制造工厂,实现生产技术改造及升级。
为回应企业诉求,近年来多家金融机构“对症下药”,持续加强对民营企业和制造业、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的金融服务。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广发银行、南京银行等金融机构提高民营企业、科技型企业等贷款专项考核激励,引导信贷资金向制造业倾斜;广发银行组织开展 5G、医药、互联网等 12 个关键领域的行业研究,让信贷人员不仅懂金融、还要懂产业,将资金“精准投放”给最需要的企业。
如何促进银企对接“双向奔赴”?会议结束后,民建中央调研部副部长丁亮春表示,未来要从“两端”入手:金融机构要更多考虑企业发展的需要,企业家也要按金融机构的逻辑思考。例如,过去金融机构可能更看重不动产抵押,以后可以将科技专利等“无形”资产作为抵押,从而更好地适应科技型企业的需求。
2023年9月,中央编办正式批复在国家发改委内部设立民营经济发展局,作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专门机构。图为市民经过国家发改委。
“融资融智”双管齐下为企业出海“保驾护航”
新能源相关企业要在东南亚投资建设电池厂,汽车企业要满足汽车生产过程中芯片、传感器等高端零部件的进口需求,对国外公司、工厂进行“收并购”……随着民营企业做大做强,“走出去”明显加速。
据招商银行数据统计,2023年,我国有进出口记录的民营企业55.6万家,占全部企业的86.2%;合计进出口额22.36万亿元,占进出口总值的53.5%。“在建筑业、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国内企业拓展海外市场的意愿非常强。”丁亮春说。
近年来,由于汇率市场波动、国际形势动荡等因素,民企出海往往面临着更多的风险挑战。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不同,金融环境和服务之间也存在差异。现场会上,面对企业提出的“抱团出海”、通过金融预判防范风险等发展需求,中国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等多家机构从跨境金融服务的角度给出了回应。
通过高效授信批复,牵头筹组人民币境外银团贷款,为企业破解“投资难”;在国内企业收购海外公司时提供资信调查、税务筹划、风险规避在内的“一站式”服务……银行在为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也发挥在境外投资、对外承包工程等境内企业“走出去”业务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为企业提供“融智”支持。2019年以来,在民营企业推进海外项目落地的过程中,中国进出口银行为企业提供国别情况、投资环境、行业研究、当地法律体制等“金融+”领域研判支持。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已正式建立,今年4月召开了第一次全体会议。“在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下,我们将与有关部门建立分类服务指导民营企业拓展海外市场的专门工作机制,加强资源共享和规范引导,强化政策支持和服务指导,开展定期会商,共同协调解决民营企业境外合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形成支持民营经济拓展海外业务、有序参与境外项目的强大合力。”国家发展改革委民营局局长魏东说。
抓“典型”出“新招” 破除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
自2023年9月民营经济发展局成立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已成功举办三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现场会,为全国各地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交流合作平台。此次深圳现场会以“优化金融服务”为切入点,开启了提升金融服务民营企业质效的“新篇章”。
银行金融服务如何精准满足民营企业需求?中小微企业如何凭借有限财务条件获取大额贷款?自 7 月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民营经济发展局多个调研小组深入浙江、河南、广东、四川等地,走访当地民营企业和金融机构,总结优化金融服务的经验,探索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可行路径。
随着“民营经济 31 条”的深入实施,民营企业融资环境呈现新变化。例如,银行业务模式由企业主动寻求贷款转向银行主动为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河南省自 2022 年开展“行长进万企”活动以来,截至 2024 年 6 月,全省银行机构累计走访企业超 20 万家,新增贷款 3.49 万亿元,解决各类企业问题 8 万余个。
部分处于转型升级中的民营企业同时面临“必须转型”和“没钱转型”的压力。企业营收下降的银行贷款额度也大幅缩减。针对小微企业融资需求,银行推出多项举措。在浙江,多家银行优化贷款结构,针对小微企业贷款设置“尽职免责”规定,鼓励金融从业人员“敢贷愿贷”,中小微企业贷款发放量持续上升。河南金融机构针对小微企业需求,推出了商户贷、POS 贷、流水贷等新信贷产品,扩大对小微企业贷款需求的覆盖面。2023 年,当地某银行为小微企业发放贷款占总贷款比重高达 73%。
除了金融机构,杭州、台州等地政府也积极优化金融服务,通过市县联动、政银企联动等形式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杭州市建立“政策支持、担保增信、银行让利”三方协同机制,推出“科云保”“创业担保贷”等产品,支持企业创新。台州市通过“政府出资为主、银行捐资为辅”的方式,设立全国首个小微企业信用保证基金(台州信保基金),为企业发展提供保障。
刚结束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民营企业融资支持政策制度,破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国家发展改革委民营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后,我们将会同有关方面持续优化金融服务质效,做好项目推送、银企对接和要素支持,引导金融资源进一步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