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白马醉春风》即将完结,引人唏嘘。它是优酷继《少年歌行》后,”周木楠少年江湖系列”的第二部影视化作品。少年们在”抢亲”大戏中踏上征途,该剧成为暑期档热门。
年轻人为何如此喜爱《少年白马醉春风》?答案在于它的时代性。以往的武侠和青春题材往往强调个体与世界的对抗,但这样的作品却产生了与创作者初衷背道而驰的效果,非但无法激发勇气,反而带来习得性挫败感。
《少年白马醉春风》却展现了另一种图景:主角团实践了爱身边的亲朋、将青春能量用于建设。这提升了年轻观众的”习得性乐观”和”自我效能感”。
正如剧中主人公百里东君所说:”我想名扬天下。”当下的年轻人更重视与社会的交互。时代为文艺注入新思潮:代表青春力量的江湖和象征繁荣秩序的盛世,应当相互兼容。
少年风骨 亦狂亦侠亦温文
《少年白马醉春风》原著作者暨编剧周木楠希望”少年江湖”彰显新武侠的少年风骨。用龚自珍《己亥杂诗》中最恰当的”亦狂亦侠亦温文”来解释少年风骨。这种风骨外显的是中式美学风度,剧中百里东君潇洒美貌,腰带白玉酒葫芦;叶鼎之红衣劲装,眉眼多带傲岸之气;司空长风衣长枪磊落。
少年风骨内在凝结着醇厚真挚的心肠。百里东君为素不相识的人以身犯险,大闹婚堂;”八公子”为友人千里奔袭助拳;叶鼎之决定荡剑天下时嘱托村童好好练剑,因为以后的村子由他来保护。主角团拔剑的理由往往关联到亲朋、师父、爱侣等珍爱的人和事。
时下的年轻人目标感更强,责任心萌芽更早,对”爱和守护”的课题高度重视。他们喜爱《少年白马醉春风》,实际是在围观名为”青春”的沙盘推演。
侠脉不绝 环球同鸣琅琅声
“侠”文化是中国文化的脉络,司马迁赞颂游侠”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的品德;曹植多借《白马篇》描绘白马金羁的少年侠客。金古黄梁温等作家将武侠文艺举起了为国为民的大旗。
在《少年白马醉春风》的时代,”侠”文化的琅琅剑鸣正被世界听见。海外平台用户好评如潮:”中国人的友情让人感动”、”我的孩子在晚饭上宣布,因为《少年白马醉春风》,今年全家要去中国度假”。
绝世宝剑的成就在于铸造者的平台和匠人的心血。《少年白马醉春风》的每一帧都凝聚着匠心,仅剧本的打磨就耗时三年。
剧中五百多场打戏,要求相关人员在进组前一个半月就开始训练,并拍摄示例片段。美学呈现方面,既融合了金玉、皮革等中国工艺之美,又利用航拍和大摇臂营造了花瓣光影的意境。
这一切都离不开我们的青年一代。《少年白马醉春风》正是他们进取心的折射:他们满怀期待,相信自己能参与社会,为生活建设添砖加瓦。在这代人眼中,拔剑不再是单纯的武艺,而是连接器,连接着对他人珍爱和对世界的拥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