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工作经验较少的职场新人,面对称呼问题往往会感到困惑,因为他们的经验不足,应变能力较弱。
例如,90 后的李依依在工作群中频繁称呼他人为“老师”,这一称谓已成为她和合作对象沟通的常用语。在河北廊坊工作的李盈莹则倾向于使用“姓氏 + 职位”或“姐哥”的称呼方式,但在需要请教他人时,她仍然会使用“老师”,认为既礼貌又亲切。
一项央视网发起,有 10 万人参与的投票显示,约三分之一的人经常称呼他人为“老师”。
作为建立良好职业形象的一环,职场称呼影响着人际交往效果。而作为一种既显尊敬又不易出错的称谓,“老师”仿佛称呼中的“万能钥匙”。
也有不少人认为“老师”的广泛使用是一种词语滥用,是对从事教育工作者的不尊重。
当“老师”这一称呼“通货膨胀”
从事运营工作的王欣就非常反感称呼他人为“老师”,认为这是虚伪的客套和装文化。她更喜欢与同龄人以名字相称,对于年长者则称为“哥姐”或“嘉善”。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瑞酒店管理学院的人力资源管理授课教师范阳阳也曾对此感到困惑。她认为,作为一名老师,要经过大量的知识储备和梳理才能被称一声“老师”。而现在许多人轻而易举地就能获得这样的称呼。
范阳阳后来逐渐理解了这种现象。她认为,现如今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多样化,他人身上的闪光点也值得尊重和学习。
95 后的东北女孩赵丘在职场称呼方面也经历过一番变化。大学期间,她从未称呼校外人员为“老师”。但在实习和正式工作中,她开始使用“哥姐”和“老师”等称呼方式,取决于不同的工作环境和同事关系。
赵丘认为,在工作中互相学习是很常见的,特别是刚入职时带教的人,可以被视为“师傅”,称呼为“老师”也无可厚非。
作为深圳一名中学教师,丁花已经习惯了大家称她为“老师”。她认为,用姓氏+老师的称谓既好记又尊重。在学校工作,同事们互称老师也是很自然的事。但偶尔也会遇到例外,比如学校的财务和行政人员并非教师,如果直接叫名字又有点尴尬,最后也只能称他们为“老师”。
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工商与人力资源管理系教师来半分指出,“老师”是一种避免尴尬的称呼方式。在工作环境中,称谓会随着职业发展而变化。有时我们不确定该如何称呼对方,而“老师”这个称谓则适用于任何性别、职级或行业。
称谓很重要,但专业度更重要
来半分认为,称谓定义了人际交往中的社交关系,也反映了文化背景。通过称谓可以看出人与人之间的亲疏远近,尊称也表示对对方的尊重。
记者观察发现,在不同的行业和场合,得体的职场称呼也有所不同:互联网公司常以花名或“×同学”相称;外企习惯使用英文名;有的行业喜欢称呼职业,如“×医生”“×导演”;还有一些行业则直呼其名或按年龄称“哥姐”等。
面对职场环境的不断变化,称谓给职场人士带来了挑战。因称呼不当而产生的尴尬也不时发生。
丁花表示,让她最纠结的是称呼那些年纪相近但工作年限比自己长且担任一定职务的人。她发现有些人选择称他们为“姐或哥”,但她本人包括很多人都不喜欢这个称谓,“至少得差个七八岁喊姐我才能接受”。
曾经有一位新入职的同事和丁花同龄,却一直叫她“姐”。“可能在对方看来这是很尊重的,但这让我很不舒服。”后来熟络之后,丁花向对方表达了自己的困扰,甚至详细比较了出生年月,才发现这位同事月份比她还大。
职场称呼带来的纠结,李依依和咨询行业的刘芳也曾经历过。李依依刚工作时,就负责与一位重要客户对接。沟通是线上的,对方称呼她为“李老师”。李依依受宠若惊,觉得自己资历尚浅不配这个称呼。“我是不是应该告诉他叫我‘依依’或‘小李’就好?”李依依向同事咨询,但得到的建议是不要说,“这是在放低姿态,对方可能会轻视你,不认真考虑你的问题”。虽然不能确定称呼是否会影响沟通效果,但为了保险起见,李依依还是没说出口。
实习期间,刘芳被派到乙方公司参与项目时,也被叫了一个不匹配的称呼——“刘总”。与李依依不同的是,她直接委婉地表示:“您不用客气,叫我‘小芳’就好。”刘芳发现,称呼并没有影响她受到的重视。
来半分分析,称呼不合适可能会影响对方的重视程度,但关键还是在于你的专业度。如果你的专业能力足够强,对方不会在意你是“小李”还是“李老师”;如果对方本身对沟通的内容不感兴趣,无论你叫他什么,他都会敷衍了事。“称谓很重要,但没有实际的工作内容重要。”
范阳阳认为,许多人过于谦虚,担心他人抬高自己。既然双方合作,至少在交流过程中处于平等的地位。她认为,“老师”的称呼体现了平等,“小+姓”的称呼通常用于上级对下属、长辈对晚辈的情况,在合作关系中使用并不合适。
如果想与对方建立更亲密的关系,范阳阳建议主动说出自己的喜好称呼。“说出你的偏好后,对方会衡量你们之间的关系。如果关系不够亲密,对方可能仍会保留原来的称呼。”她说。
提前准备,避免尴尬
当进入一个新环境或结识新人时,如何选择合适的称呼?
来半分建议,从职业、地位和企业文化出发,将常见的职业进行分类,然后根据类别了解该行业的社交礼仪。对方的亲疏关系也是确定称呼的标准,“关系亲密时,称呼可以随意一些;在正式场合,称呼也应正式”。
范阳阳介绍,一些职业有特定的称呼,例如工程师称为“姓+工”,导演称为“姓+导”。“这些特定称呼具有个性化,使用它们表明你重视对方。但在你不了解或没有特定称呼的情况下,称‘老师’是最保险的选择。”
在接受记者采访的前一天,范阳阳接待了一家公司的人力资源总监。总监姓“付”,如果直接称“付总监”容易与“副总监”混淆,因此大家称他为“付老师”,避免了尴尬。
据来半分观察,与工作经验丰富的员工相比,职场新人经验较少,应变能力较弱,更容易对称呼问题感到困惑。她建议年轻人,在面对不熟悉的人时,可以提前向前辈咨询或做功课,了解合适的称呼。“如果确实出现尴尬情况,心态要强广安点,及时调整就好。总体而言,大家对年轻人还是比较宽容的。”她说。
在自我介绍时,来半分认为,我们应该根据场合决定。如果你由前辈带领参加社交活动,不是主角,最好不要过于突出。根据交流的节奏决定自我介绍的程度。如果是自己独自拜访,一定要进行自我介绍。
来半分同时提醒,以上做法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可能不适用于外交外事场合。外事场合涉及跨文化问题,称呼要格外注意,提前做好准备。
对于被称为“老师”的人,范阳阳希望他们能自省:自己的行为是否担得起这个称呼?“老师应该为他人带来积极的引导,希望每个被称作‘老师’的人都能配得上这个称呼。”她说。
(应受访者要求,本文除范阳阳、来半分外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