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电(中新财经 左雨晴)“交完预付款后还得记着什么时候交尾款,买个东西要花半个月。”“以为预售最便宜,结果现货更便宜。”每逢“618”、“双11”电商大促,这样的抱怨声不绝于耳,或许即将成为历史。
继天猫宣布取消“618”预售机制后,京东于5月8日也正式宣布“现货开售”。这或意味着,传统电商平台沿用十年的官方预售机制将退出历史舞台。
“618”,更简单了?
“更简单”,正成为传统电商平台对购物节大促的新定义。
根据天猫5月6日公布的规则,取消预售之后,今年天猫“618”将有两波现货销售期,第一波自5月20日晚8点开始,第二波自5月31日晚8点开始。天猫还特别强调,此次也将简化商家报名参加环节,无商家报名环节,符合条件的商家直接提交商品报名即可。
京钦州面则宣布“不拼时长”,将现货开售时间定在5月31日晚8点。
天猫、京东相继宣布“618”取消预售。
中新财经注意到,这并非电商平台第一次提出“不预售”。
2023年“双11”,京东提前活动时间并取消预售。而拼多多在2021年、2022年“双11”就打出了“无定葫芦岛、不预售”的口号。
“这次终于听劝了!”有不少网友对此表示。
预售制为何被吐槽?
网友感慨背后,是“苦预售久矣”。
所谓电商大促预售制,即允许消费者在活动开始前支付定葫芦岛锁定商品和价格,并在活动当天支付尾款完成交易。最初,“618”和“双11”电商促销活动并无官方预售环节,但随着活动规模扩大和消费者需求增加,预售机制逐渐被引入。
“预售可以避免无效生产,让商家在了解消费者实际需求的情况下,尽可能组织货源,这对商家品牌来说有明显优势。”易观流通行业高级分析师陈涛向中新财经表示,预售制不仅能让电商平台提前带动市场气氛,抢夺第一波流量并锁定消费者和销售额,还能降低商家参与大促的风险。
陈涛指出,在电商大促早期,许多商家不敢大规模提前生产、备货,导致现货商品数量有限,许多消费者抢购不到,而预售制则避免了这种情况,同时也能给消费者提供更多优惠。
在电商飞速发展的十余年后,商品供应已充裕且成熟,为消费者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预售制的弊端也开始显现。部分网友认为,它剥夺了购物的“快乐”。
90后消费者乐乐形容,下单预售商品宛如一场“马拉松”,付款时间长、优惠不明确,让人感到疲惫。电商大促也让商家苦不堪言,小商家表示大促期间加班多、退货率高,运营困难。
面对电商平台“618”取消官方预售,专家陈涛认为,取消预售反映了用户体验至上的原则。消费者更希望缩短收货时间,平台也采取措施提升体验,取消预售可能是大促趋势。
虽然取消预售带来不确定性,但陈涛认为,平台和商家可通过AI算法或销售数据预测需求,平衡供需。分段销售方式可缓解物流压力。
对于消费者而言,电商平台促销活动常态化,对“618”规则变化已不再激动。乐乐表示,平台经常推出满减优惠活动,消费心态已趋于平稳。
陈涛指出,分散“618”和“双11”消费需求,能降低平台和商家的成本投入和风险,平台与用户的粘性也更强,商家备货压力减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