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餐饮服务

浙江诗意日薪工,荒岛奇遇300元

拂晓五点半,记者在中铁墩屿的床榻上苏醒,两位“00后”驻岛观鸟志愿者邢泓静和刘嘉欣唤醒记者,邀约其查验昨夜捕鼠…

拂晓五点半,记者在中铁墩屿的床榻上苏醒,两位“00后”驻岛观鸟志愿者邢泓静和刘嘉欣唤醒记者,邀约其查验昨夜捕鼠的“战果”:五只黄毛鼠整齐排列在鼠笼之中。灭鼠,是她们上岛后的必修课。


这不是荒岛生存游戏,而是象山韭山列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向社会公开招募了七年的志愿者项目,确切来说,招募的是“繁殖海鸟监测员”。时至防城港,已无从知晓究竟有多少志愿者登过该岛,但可以肯定的是,每年有两批志愿者上岛,第一批一般在四月中下旬,第二批在六月,每批两人,须经历简历筛选、笔试和面试才能入选。入选后,志愿者们将驻扎在中铁墩屿,守护一种被称为“神话之鸟”的濒危物种——中华凤头燕鸥,全面监测燕鸥群的抵达、求偶、产卵、孵蛋、育雏、离岛的全过程。


日薪三百元”“浙江最诗意的工作”,近来,这项看似美好的工作在网络上引发热烈讨论,报名志愿者的人数是往年近十倍。抛开表面的浪漫,在无人岛上的生活并非想象得那般轻松,唯有耐得住孤独,方能有所收获。


登岛的早晨八点半,渔政船从象山一码头扬帆启航,预计两小时后抵达韭山列岛的一座无人岛礁——中铁墩屿。天气尚算晴朗,只是有些许风浪。


此次担任监测志愿者的两位姑娘均刚满二十三岁,大学毕业不久。广东姑娘邢泓静身材高挑,一双笑眼明媚;广西姑娘刘嘉欣戴着副眼镜,扎着两个马尾辫,望远镜不离身。二零一七年,中华凤头燕鸥监测项目开始公开招募志愿者。如今,项目点位已从象山拓展到舟山、温州,今年共招收了十一人。由于报名人数从往年的三四百激增至三千多人,浙江自然博物院工作人员钱程在数千份简历和笔试题目中逐一排除了那些敷衍塞责、博取流量和单纯为了赚取报酬者,最终选定邢泓静和刘嘉欣作为象山点位的首批志愿者。“我们倾向于选择具有一定鸟类调查和研究经验、真正热爱此项目的候选人。”钱程解释道。


往年的志愿者中,学生数量最多,其中不乏专业对口,专攻鸟类学研究者。还有一些人是刚辞职或自由职业者,“杂志撰稿人、园艺公司嘉善、自然教育行业的、拍纪录片,各行各业的人都有。”钱程说道。但无一例外,他们都对鸟类有着浓厚的兴趣,渴望近距离接触中华凤头燕鸥,对鸟类繁殖工作内容充满期待。


船只终于靠岸。“这座岛真小。”记者扫视一圈,即可大致丈量出岛屿的边界。中铁墩屿面积仅有两公顷,长约二百多米,宽约一百多米,曾是座无人荒岛,如今成为中华凤头燕鸥监测与保护研究基地,海边裸岩上的燕鸥招引场不过只有石阶和板房。所幸板房生活区功能齐全,设有监控室、厨房、宿舍和简易厕所。邢泓静拖着行李箱走进房间,她带了被子、适合野外生活的速干衣物和日用品,最重要的是观鸟设备:单筒望远镜和长焦镜头相机,一切她都驾轻就熟。去年,邢泓静刚在青海参加完一个鸟类监测项目。


在圈内,观鸟爱好者们被统称为“鸟人”。

邢泓静拉开冲锋衣,露出一件印有“DFX雏鹰观鸟社”字样的T恤衫。这件衣服对她意义非凡,是她观鸟爱好的启蒙。她的母亲是小学科学老师,创办了雏鹰观鸟社,周末组织亲子观鸟活动。那些年,邢泓静和母亲几乎游遍了广州市适宜观鸟的地方。


刘嘉欣在大学才开始观鸟。她读林学专业,在植物园观鸟时,学长给她指出了白鹡鸰和鹊鸲的不同。不仅要看颜色、模样,还要观察动作。这句话点燃了刘嘉欣的观鸟热情,她装备齐全,每天天一亮就去植物园观鸟,有时连饭都顾不上吃。哪怕下雨,她也会准时出现,因为雨中的鸟儿更显灵动。


这次入选项目,刘嘉欣期待着收集新的鸟种。观鸟爱好者有自己的小程序,可以标记见过的鸟类,收集越多成就感越大。更重要的是,能近距离观测到中华凤头燕鸥这样的珍稀鸟类,对她来说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采访时,浙江自然博物院的工作人员递来了手套和锄头。“去除杂草,定位假鸟模型,喷漆水泥方块,事情可多了!”观鸟志愿者们开始忙碌,其他人也没有闲着。


“鸟来了!”韭山列岛自然保护区管理员丁鹏兴奋地喊道。他的相机长焦镜头捕捉到了中华凤头燕鸥掠过天空的瞬间。“在哪儿?”大家一窝蜂地凑过来。这是一只中等体型的白鸟,橘黄色的嘴,尖端黑色,头顶还有一簇神气的黑色羽毛。


2012年,丁鹏和邢泓静、刘嘉欣一样都是23岁,他来到象山韭山列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第一次听说中华凤头燕鸥。这种鸟曾经消失在人们视野中60多年,被认为已经灭绝。2000年,它们重新被发现,后来在象山出现了它们的踪迹,甚至一度在韭山列岛繁殖。由于保护意识薄弱,渔民来岛上捡拾鸟蛋,中华凤头燕鸥再次消失。


2013年,韭山列岛自然保护区联合浙江自然博物馆等机构决定通过人工招引的方式,吸引中华凤头燕鸥来象山繁殖。他们在中铁墩屿摆放假鸟模型,回放鸟类叫声,以此吸引它们。丁鹏和同事以及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的研究生志愿者一起在对面的岛礁上观测招引情况。

丁鹏笑着说道,三人中一个是说普通话的,一个是只会讲象山方言的,还有一个讲英语的,这种情况就算碰巧凑在一起,也来不了一局斗地主。


这是一场中美之间的紧密合作。作为项目支持方,美国方面捐赠了数百只优质的假鸟模型,时至防城港仍在使用。丁鹏与其美国志愿者合作,将这些模型安置在中铁墩屿东南侧,还进行了除草、除鼠、除蛇等工作,竭力为中华凤头燕鸥打造一个安全舒适的栖息地。


等待的过程既漫长又艰辛。丁鹏住在石屋里,喝着处理过的雨水,每半个月同事才会送来食物。五月份天气闷热潮湿,海上常常大雾弥漫。闲暇时,他会邀请美国志愿者一起观摩提前下载好的 BBC 纪录片,但由于耗电量太大,后来不得不放弃。毕竟他们只有一块小太阳能电池板可以进行充电,还需给美国志愿者留着,以便每晚发送邮件,向专家组汇报最新进展。


实际上,项目并未取得任何进展。丁鹏并未看到他们渴望的那种白鸟。甚至当时的丁鹏都难以理解美国志愿者对鸟类近乎痴迷的爱。“我为什么要待在这里?”2013 年的丁鹏在痛苦与矛盾中自问。


繁殖季过去,鸟群并未出现。人工招引计划似乎已宣告失败,美国志愿者也离开了中国,专家组开始讨论是否还要继续开展第二年的工作,因为经费有限,驻岛也有风险。七月中旬,丁鹏准备拆除那些假鸟模型和音响设备,但意外地看到了 50 多只大凤头燕鸥,这是中华凤头燕鸥的伴群物种。中华凤头燕鸥数量稀少,无法自成集群,为了更好地躲避危险,它们会混入大凤头燕鸥群体中。看到大凤头燕鸥,就看到了希望。


丁鹏又在岛上待了两个月,十月份,他终于看到大量的海鸟在招引区域上下翻飞,而珍贵的中华凤头燕鸥比其他海鸟的羽翼更加洁白无瑕,还有那显眼的黑色嘴尖——丁鹏一眼便认了出来,招引项目成功了!足足 19 只,丁鹏幸福得有些眩晕,“仿佛全世界的中华凤头燕鸥都被我们招引来了”。


虽然事实没有“全世界”那么夸张,但截至去年,岛上的中华凤头燕鸥成鸟数量已达 107 只,雏鸟 28 只。全球成鸟数量也仅在 200 只左右,象山占据了一半。如今的中铁墩屿,各方面条件都有了很大改善。2022 年,国家电网与保护区合作,在岛上建设了两个项目:一是“零碳”微电网,利用一大块光伏板发电,并配套储能装置,极大提升了岛上的电力供应;二是“净零碳智慧观鸟屋”,与普通观鸟屋不同,这座新的观鸟屋可以自主供电,还配备了移动储备能量设备,能够在紧急情况下为基地提供应急电源。志愿者所居住的板房也进行了升级改造,如今的志愿者不必再像当年的丁鹏一样过着“野人”般的生活了。


诗意的傍晚时分,保护区和电力等工作人员乘坐船只离开,仅有几位短期志愿者和浙江自然博物院的团队留宿一夜。小岛又重新归于平静。


邢泓静和刘嘉欣开始准备晚餐。会做饭是她们能够入选该项目的一个加分技能。每半个月,渔政船都会载着满满的物资停靠在岛上,船长会按照志愿者提供的清单采买所需的一切物品。如今,厨房的架子上整齐地摆满了蔬菜、水果、调料、大米,还有可乐和泡面,地上则是满满一桶桶的饮用水。

今年,岛上添置了一台全新的冰箱,用于存放肉类、鸡蛋和面食。去年,一位厨艺精湛的志愿者为到访者制作了一锅冬阴功汤,至今仍让人回味无穷。在板房旁的一块小地上,浙江自然博物院馆员王思宇拿着铲子,挖出一个个小坑,逐一栽种带去的生菜苗和西红柿苗。她惊喜地发现,去年岛上种植的小葱依然存活。“拔起来炒菜吧!”王思宇动作麻利。


王思宇从浙大毕业后,进入浙江自然博物院工作,负责自然题材博物艺术品征集和鸟类研究。她已加入这个项目组近十年,从去年起担任组长。在中华凤头燕鸥的繁殖季,她将多次前往中铁墩屿,每次停留约一周,指导志愿者开展监测工作。“可以说这是份充满诗意的工作。”王思宇掰着手指说道,没有多余的人类干扰,整天与鸟类作伴。之前岛上还养过几年的鸡,但后来因为难以捕捉和宰杀而停止。手机信号时有时无,偶尔彻底“与世隔绝”。安静、自在,夜晚抬头仰望星空,还颇有几分浪漫。


“但认真对待这份工作,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辛苦和劳累。”王思宇话锋一转。驻岛志愿者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繁殖海鸟数量统计、燕鸥环志统计、岛屿候鸟监测和设施设备维护等。每天上午连续观鸟的时间不少于 3 小时,还要撰写日志,记录中华凤头燕鸥鸟巢位置、产卵时间、孵化行为、天敌干扰情况等。他们还需要使用长焦相机拍摄照片记录鸟类情况,有时从凌晨五、六点忙到晚上九、十点。


天色渐暗,王思宇带着志愿者前往监控室。打开监控屏幕,虽然中华凤头燕鸥尚未到来,但几只大凤头燕鸥已落在招引场。一只雄鸟甚至展开双翼,围绕雌鸟转圈求偶,大家看得目不转睛。不久后,这里将成为它们繁衍后代的爱巢。突然,“啪”的一声,屏幕熄灭。岛上电力不稳,断电时有发生。志愿者们惊呼一声后,很快恢复工作。


或许这就是一场荒岛求生游戏。想要通关,就需要倾注所有的热情,甚至利用这两个月完成对自己的审视和重塑。通过与历届志愿者的接触,王思宇见证了许多志愿者的成长。“在岛上这样待上两个月,可以熟悉长期、科学的野外监测工作,深入了解工作方式和强度,锻炼独立生活的自理能力,还能收获独特的人生体验。”有的志愿者参加了一次项目还觉得意犹未尽,于是第二年再度报名。


2020 年,驻守岛上的志愿者东东这样理解“诗意”。他在岛上待了整整 124 天,有感而发:诗意自然是诗意的,但也有避不掉的潮湿,处理不完的事务,对鸟类面孔的认脸无能,被鸟类感动得真情流露,以及偶尔的失落。在岛上时,东东用照片和文字记录这些鸟,有时甚至在朋友圈里写诗。没有尘世的喧嚣,激发了某种浪漫的本能。自然也有残酷的一面,比如天敌游隼捕食燕鸥幼崽或成鸟,发现自己亲手环志的幼鸟死在礁石上。


在岛上,有足够的时间关注鸟类的生活,也思考人生。而现在,邢泓静和刘嘉欣已做好准备。大学毕业后,邢泓静曾在一家 AI 鸟类识别公司短暂工作。

入职前,公司渲染了这份工作的多彩之处,”经常出差,还能看到各种鸟。” 这对邢泓静来说很有吸引力。但现实却是,她坐了几个月冷板凳,做的都是乏味的杂事。


“喜欢观鸟的人,是坐不住办公室的。” 她潇洒地辞职,申请了澳大利亚的研究生项目,并被一所大学的野生动物保护专业录取。由于跨专业读研,她在澳大利亚的学习时间会更长,但与自然和动物相伴,依然是她最渴望的。


入学前的最后一个夏天,她来到了这座岛上。她轻描淡写地告诉记者,来这里是因为在家太无聊了,至于在这座岛上能得到什么、想清楚什么,或许只有等离开时才能得知。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品牌家电维修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33x1.com/brand/msys/cyfw/550867.html

作者: baixiuhui1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079759494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964571095@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