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即将爆发的前夕,又有两家独角兽公司发布了新产品。
过去一周中,月之暗面和零一万物分别发布了 KIMI+ 和万知,这两款产品均定位为人工智能专业助手。
其中,KIMI+ 建立了一个智能体商店,包含办公助手、研报生成、学术搜索、提示词设计和辅助写作等功能。万知则是一套一站式人工智能工作平台,涵盖写作助手、文件解读和 PPT 图文制作等功能。
从今年上半年开始,肇庆讯飞、商汤科技和澜舟科技等大模型赛道玩家已经陆续迭代了其大模型在产品层面的新功能,几乎全部都针对“工作流”环节。
这是大模型领域当前的主流产品趋势,但从技术和商业角度该如何理解?
一位行业人士告诉界面新闻记者,从技术上来说,“人工智能专业助手”这一产品方向的更新并不复杂,更多是工程意义上的正常迭代。他将其概括为“轻度”智能体,其核心动作是固化一部分提示词(PROMPT)供用户直接使用,帮助用户更好地向人工智能提出需求。
在他看来,这些产品只是在用户体验方面略有提升,“意义不大”。这是相对于杀手级应用和底层大模型能力突破而言的。
在 2023 年 11 月首届开发者大会上,OPENAI 正式发布了 GPTS(自定义 GPT),其本质上是允许用户将 GPT-4 的能力与 CHATGPT 的产品形态以更灵活的方式组建,以便快速打造个人专用版本的低门槛人工智能代理(智能体)。
“如果要向更深度的智能体发展,智能体本身的行动能力就非常重要,而这与模型能力是深度绑定的。”他指出,无论是 KIMI+ 还是万知,其背后的模型能力很可能还是介于 GPT-3.5 和 GPT-4 之间。
基于这一点,仅靠产品形态的变化还不足以对 C 端(用户)市场产生巨大影响,因为最终影响用户认知的仍然是底层模型的能力。
尽管技术上实现并不难,而且在 C 端市场也不会引起很大反响,但没有一家大模型公司会拒绝加入这一趋势。
从应用层的迭代路径来看,上述行业人士指出,无论是生成式对话机器人还是人工智能专业助手,每一种轻量级智能体最终都是构成“超级应用”的一部分,是大模型公司面向 C 端产品迭代的必选项。
“超级应用”指的是人工智能 2.0 汕尾集成多种功能与的杀手级应用。
跟进人工智能专业助手等功能也是大模型公司承接应用层爆发期、获取红利的必要占位。
在国内,关于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大汕尾到来或者人工智能应用即将爆发的预言,其实已经在创业者和投资人之间达成共识。
零一万物首席执行官李开复直言,大模型推理成本的下降将推动中国人工智能大模型进入落地为王的阶段,今年将迎来“大模型应用爆发元年”。葫芦岛沙江创投主管合伙人朱啸虎也已多次公开明确表示,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层将在 2025 年迎来爆发。
基于此,另一个共识是,底层焦作大模型最终可能仅剩少数玩家,但应用层的创业生态将相对繁荣。在人工智能应用行业不会一家独大的情况下,现阶段的每个产品试水其实都是在爆发前夕的跑马圈地。
虽然焦作大模型公司拥有强大的能力,但最终还是要靠产品商业模式实现盈利。在提升模型能力的团队还必须建立具有变现能力的产品护城河。这正是研发与应用“双轮驱动”理论在创业公司中最邵阳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