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零食小吃

传承非遗,守艺人续航

端午话非遗,传承不掉线 非遗传承,重在不断创新。所谓“断更”,即非遗作品停止更新。放之于非遗领域,意为新血缺乏…

端午话非遗传承不掉线

非遗传承,重在不断创新。所谓“断更”,即非遗作品停止更新。放之于非遗领域,意为新血缺乏,内容输出匮乏。在人们的记忆里,夏日手工编织扇席曾随处可见,冬日打铁花、街边糖人面人都曾是常见的民间技艺。如今却只能在景点或展会上寻觅身影。

近日发布的《2024非遗数据报告》显示,过去一年,濒危非遗相关视频数量同比增长33%。创作者通过特效视频、复刻探访等形式展现非遗,让濒危小众非遗走进更多人的视野。

文化和旅游部数据显示,1557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中,99%以上均拥有活跃的新媒体账号和持续内容输出。非遗保护与传承,既 在线 上,也在线 下共同发力。

百年针线,传承坎坷

在上海,端午节流行佩戴一种特殊的香包,它不仅祈福纳吉,更承载着非遗顾绣技艺。作为我国唯一以家族冠名的绣艺流派,顾绣曾一度面临困境。如今,这门技艺是否重现昔日风采?

走进上海松江顾绣研究所,顾绣传承人钱月芳和绣娘们正在赶制端午香包。一针一线,彩线灵动穿梭,绣娘们将非遗技法融入香包创作中。

顾绣被誉为“望之似书画,近察乃知为女红”。起源于明朝的顾绣又称“画绣”,以针代笔,以线为墨。唯有近距离观赏,才能领略丝线间的纹理与光泽。

钱月芳是顾绣第六批传承人,从业五十余年。顾绣从业者须具备书画和美术功底,仅基本功训练便需三年。而一件上乘的顾绣作品,耗时少则一年半载,多则数年。如今,静心从事这份“孤单的事业”的人愈发稀少。

当地曾尝试进行生产性保护,但对顾绣而言,这并不现实。

顾绣传承人 钱月芳:机器无法取代人工,因为机器是呆板的。顾绣是对画作的理解,是对针法的灵活运用。每一幅作品都饱含我们的情感,这无法通过机器复制。

上海市松江区人文松江活动中心主任 彭烨峰:顾绣工艺复杂,其基本技法、题材和修养要求都不可改变。一味降低要求,将会丧失顾绣的核心内涵和价值。

传承中创新,古艺“自我造血”

那么,像顾绣这样门槛高、技艺难、回报慢的非遗,其保护与传承的意义何在,又该如何继续下去呢?

上海市松江区人文松江活动中心主任 彭烨峰:顾绣是松江的一张文化名片,更多地绣制与松江画派和云间书派相关的题材。通过技艺保护,更多的是保护和传承一种文化。

曾经,顾绣作品往往被视为“束之高阁”的藏品,仅局限于博物馆和艺术馆。单纯依赖这种保护措施还足够吗?如今,绣娘们正在积极探索新的答案。

顾绣传承人钱月芳表示:“保留传统针法,我们现在制作耳环、胸针和项链,把顾绣的元素和技艺提炼出来,融入这些首饰中,现在依然颇受欢迎。”

文创产品成为让顾绣“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有效方式。当地不仅鼓励文创产品的自主开发,还积极探索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顾绣。

在顾绣研究所,绣娘们得以安心研习技艺和创作,不必忧虑收入问题。95后绣娘小金在研究所学习了六年顾绣,成为“新生代”绣娘中的佼佼者。如今,像她这样的一批90后和00后为顾绣注入了“青春力量”。

当地还将顾绣引入校园,不断吸收“新鲜血液”。自2009年起,一所学校设立了顾绣班,每期招收20多名学生,学习后能掌握顾绣的基本技艺。

从专业工作室到校园实践课,再到与文创的融合,顾绣始终在时代浪潮中经受考验和寻求传承之路,也找到了新的生长点。未来,如何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取得平衡,如何在保持传统技艺精髓的基础上进行现代化表达,是顾绣传承人和守护者们需要深思熟虑的问题。

从“手艺人”过渡到“守艺人”

非遗保护不仅是将其束之高阁,而是要使其切实融入百姓日常生活,成为不断汲取人民智慧和时代创造力的鲜活实践。我们都知道,非遗传承以传承人为重要核心。公开数据显示,2018年新增的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中,一半以上已超过60岁;前四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中,去世人数到2016年已达12.6%。

“人走技失”,是非遗传承面临的重大难题。国家级非遗皮影戏也不例外,曾经历过兴盛辉煌,也徘徊在失传的边缘。

端午期间,在济南同生里社区,一块幕布,一束灯光,在匠人抑扬顿挫的声调中,一场激烈的“龙舟赛”在舞台上如火如荼地上演,台下观众看得兴致勃勃。

正在表演的是济南皮影戏第五代传承人李娟。她的高祖父李克鳌是济南皮影的创始人,她从小就跟随爷爷学习皮影。

皮影是一门十分综合的艺术,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皮影艺人,从编写剧本、制作皮影再到上台表演,每一步都必须娴熟掌握。每天练习绘画和剪纸,说评书、快书和相声,对她来说都是稀松平常的事。

一代代人就是这样通过手把手地传承,逐渐发展形成了极具地域特色的皮影戏。过去,济南皮影几乎场场座无虚席,每天轮番上演新剧目。面对皮影行业的日渐没落,李娟坦言她也曾想过放弃这个行业,找一份普通工作。随着济南皮影戏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她爷爷被评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演出一下子多了起来。国家的保护,可谓给大家吃了一颗“定心丸”。

一束灯影传百年,一方戏台展新颜

随着保护政策的落实,济南皮影的后继有人问题得以解决。传承和推广依然面临重重困难。灯影流传的背后,寄托着一代代人的初心与热爱。

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继平指出,皮影艺术是劳动人民创造的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传承和推广皮影艺术,势在必行。

传承和发展的首要之举,就是让更多人接触到皮影。李娟,济南皮影戏传承人,通过政府提供的展示平台,与全国各地交流演出。

除了政府扶持,皮影的生存和发展也需要自强不息。“皮影+文创、皮影+研学、皮影+教育、皮影+科技”等跨界合作,正在为济南皮影开辟更多生存空间。

知名度和收益的提升,也让收徒变得不那么困难。李娟在文化馆的帮助下,已招募三批学员,并组建了一支“90后”为主的“皮影女团”。

社区平台也向济南皮影伸出橄榄枝。济南百花洲历史文化街区设立了工作室和演出场地。

济南古城保护和发展中心副主任陈学东表示,百花洲传统艺术工作站聚集了皮影等非遗项目,促进了交流和抱团发展。政府搭台,传承人唱戏。

非遗的魅力源于历史,生命力在于传承和创新。如何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值得深入思考和探索,让非遗焕发新的光彩。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品牌家电维修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33x1.com/brand/msys/lsxc/564037.html

作者: baixiuhui1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079759494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964571095@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