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月 1 日,《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运作指引》(简称《运作指引》)正式生效。该指南涵盖的内容包括: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初始实缴募资金规模不得低于 1000 万元,最低存续规模不得低于 500 万元,组合投资要求双 25%,禁止多层嵌套,以及更严格的衍生品投资规定。
据悉,为应对《运作指引》,近期私募基金调整了产品结构、修改了合同,并进行了培训和管理系统优化。业内人士认为,新规可能迫使中小私募基金进行重大转型,小基金面临清盘风险,行业将迎来合并潮和优胜劣汰。
**自查、修改合同、培训**
“整个行业都面临整改,包括修改合同、小规模产品合并或注销,还涉及对单一股票投资比例的要求。”7 月 31 日,格雷资产总经理张可兴表示。
私募行业关注的《运作指引》内容主要包括:
- 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初始实缴募集资金规模不得低于 1000 万元
- 最低存续规模不得低于 500 万元
- 双 25% 的组合投资要求
- 禁止多层嵌套
- 参与 DMA 业务不得超过 2 倍杠杆
- 参与雪球结构衍生品的合约名义本金不得超过基金净资产的 25%
- 开放式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原则上不设置预警线、止损线
- 严格控制同日反向交易
张可兴表示,“存续基金整改有两年的过渡期。对于整个私募行业来说,还有缓冲时间,目前不会一刀切。”
黑崎资本首席战略官陈兴文也表示,为应对《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运作指引》,近期私募基金调整了产品结构、修改了合同,并进行了培训和管理系统优化。
他强调,存续基金若要整改,应当在 24 个月的过渡期内完成,确保合同条款的修改和投资比例要求的实质符合。
“新规还对信息披露、内部管理和风控体系等方面提出了新要求,私募基金需要自查和调整。”陈兴文说。
据悉,近期不少私募批量修改合同。例如,希瓦私募公告称,根据《运作指引》要求,将修改旗下 40 多只基金的相关合同条款,多只基金在合同中新增了涉及场外衍生品投资的限制性条款。
自 6 月以来,贝元瑞泽、红思客资产管理、汨水资本、领路私募等私募机构也公告增加了场外衍生品相关投资限制。
据了解,对标《运作指引》,不少私募已完成业务调整,批量修改私募合同。近期,部分私募根据《运作指引》要求进行自查和整改,例如完善信息披露、清理不合规产品等。私募基金还组织员工进行相关学习和培训,确保团队对新规充分理解。
**加速优胜劣汰**
“《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运作指引》的颁布对私募行业产生了显著影响,这意味着私募精品化趋势已经开始,更是一种对行业残酷的优胜劣汰。”陈兴文说。
具体而言,新规强化了资金募集要求、规范了投资运作行为、强调了受托管理职责、推动了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理念,并合理设置了过渡期以减少市场短期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