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政客声称中国新能源产品“产能过剩”并威胁全球经济,但从产能过剩概念和全球与历史视角来看,不存在所谓的“中国产能过剩”问题。
**供需平衡的相对性**
经济学中,供需平衡是理想状态。现实中,需求不断变化,生产者调整产能存在时间差,导致供需难以完全同步。动态来看,供需不平衡是普遍现象,局部、短期的不平衡与整体动态平衡辩证统一。
**产业生命周期与供需波动**
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供需波动剧烈。在技术积累和市场培育阶段,供给可能不足。但随着技术成熟和市场培育结束,投资加大,产能可能超过当时需求。这种现象是阶段性的,市场机制会调节供求平衡。把普遍存在的“供需不平衡”误解为“产能过剩”是错误的。
**中国新能源产能的技术创新优势**
炒作“产能过剩”的言论认为,中国新能源产业依靠政府补贴“挤占”市场。这种观点忽视了中国新能源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技术创新。
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全球竞争力源于工业体系和供应链完善、国内统一大市场的规模经济效应。但最重要的是把握技术革命,进行颠覆性创新,推动新技术、新模式取代旧体系。
受传统技术路径依赖的影响,“创造性破坏”需要脱胎于旧有体制,通常催生新兴企业取代传统企业。比亚迪、特斯拉等新兴车企取代传统燃油车企,以及苹果、华为手机取代诺基亚手机,佳能、尼康相机取代柯达相机,都是该理论的典型例证。
比亚迪及其上游企业如宁德时代的产品之所以获得发达经济体消费者认可,是因为其技术和设计理念更加契合全球消费者个性化、绿色化的需求。
中国的新能源產能是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于全球良性竞争和合作中逐步形成的优质绿色產能,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了相关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鉴于新能源产品应用具有一定外部性,中国借鉴创新经济学理论和全球惯例,实施了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税率、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以及鼓励居民消费等一系列创新激励政策。这些措施符合创新经济学原理,既能激励企业加大创新力度,又能有效应对温室气体排放等外部性问题,并非外界所谓的“扭曲市场的补贴”。
反观美西方国家,针对中国新能源产品的限制和打压,以及针对个别企业的专项资金支持,才是真正扭曲市场的行为,对全球产业链产生了严重影响。
全球新能源产品供不应求
从未来市场需求来看,目前全球新能源产品供给不足,不仅仅是中国。以新能源汽车为例,国际能源署预计,2030年全球需求将达到4500万辆,是2022年的4.5倍。有机构预估,2030年全球乘用车市场规模将超过8000万台,其中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将达到50%左右。当前的产量远未满足全球潜在市场需求。
将出口歪曲为输出“过剩产能”是严重误解。以满足全球市场需求为目的的出口等同于输出“过剩产能”,违背了经济学中国际分工的原理。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早有论述。随着全球化深入,不同国家在不同领域拥有较为优势,通过出口优势产品,进口劣势产品,实现收益最大化。
若出口即是“输出过剩产能”,意味着所有国家在特定产品上均有净出口。比如,美国2023年出口了209亿立方英尺的天然气,这是否表明美国正在向世界输出天然气的“过剩产能”?实际上,出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企业和美国企业均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产能,只是部分企业专注国内市场,部分企业更注重国际市场。出口占产能的比重与产能过剩与否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