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现已进入新阶段。一方面,过去十余年普惠金融在农村快速发展,成效显著。以“村村通”“乡村金融服务站”等为核心的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基本完善。大中小型银行信贷产品纷纷下沉至农村,“整村授信”模式成为主流,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
农村面貌亦发生巨大变化。人口外流加剧,留守农民的借贷需求并不强烈。挤入农村金融市场的银行,向分散的农户发放贷款愈加困难,激烈的同业竞争导致利润不断减少。
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原浙商银行行长刘晓春曾指出,农村社会经济状况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许多地区和金融机构在推进农村金融工作时,仍沿用30年前的思维和观念,导致工作低效、资源浪费。
农村金融工作的思路亟待转变,那么该转向何方?金融与实体经济密不可分,应顺应产业发展,为其提供助力。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农村。农村金融工作的新方向,应从农业产业化中寻找。
在河南兰考县三义寨乡白云山村,西红柿大棚种植是特色产业,千亩规模的大棚为农户带来数千万元年收入。银行为此推出“大棚贷”,支持有资金需求的农户。
广东茂名荔枝年产值超百亿元,当地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地方农商行因地制宜推出“荔枝贷”,产业链参与主体最高可获得5000万元授信。
浙江丽水松阳县浙南茶叶市场是中国最大的绿茶产地交易市场,年交易额达67.21亿元。中国银行松阳县支行利用区块链技术,以银行卡交易数据作为贷款授信核心指标,向浙南茶叶市场商户发放纯线上信用贷款,解决茶农因规模小、缺乏抵押物、信息不对称等带来的融资难题。
此类依托地方特色农业产业的创新金融产品,推出后往往多方受益,并具有可持续性。全国众多地区政府和金融机构正采取类似模式,将金融与当地特色农业相结合。
记者走访全国十余地市农村金融市场发现,以福建品品香茶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品品香”)为核心企业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模式,将产业、农户和金融紧密结合。在探索农业产业与金融结合的道路上,品品香比同行探索得更深更远。其模式和案例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