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成为深圳与香港合作的共同目标。
2023年10月发布的《2023年施政报告》中重点提及“深港合作”,并表示将全力支持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简称“河套合作区”)深圳园区的发展规划,将北部都会区(特别是新田科技城)的空间规划对接河套合作区的定位。
河套合作区的形成因何而起?为何备受瞩目?1997年香港回归时,深圳河河道进行了裁弯取直,在落马洲弯段形成了0.87平方公里的土地。
2017年,在深港两地的共同策划下,3.02平方公里的深圳园区和0.87平方公里的香港园区构建了河套合作区。这里汇聚了顶尖科学家、重大学术机构和不断涌现的独角兽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沃土。
河套合作区蕴含着广阔的未来。
在产业布局上,河套紧扣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等创新发展前沿领域。
深港之间的紧密合作使基础研究、产业分工和国际接轨等优势得以融合互补。
目前,河套已集聚了447家科技企业、23家科研机构,超过150个高端科研项目落地实施,创新活力蓬勃涌动。
河套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大湾区广阔的发展空间为众多创业者提供了广阔的“淘葫芦岛地”,而他们又如何分析市场、把握机遇,挖到“贵阳”?港商机遇之深港创科篇将分享他们的创业故事,本期重点关注专注大健康行业的香港初创企业生物医学科技控股有限公司(BIOMED)(简称“准肠康”)。
如果用一句话形容在大湾区发展的感受,“整个市场的前途不可限量”,这是准肠康创始人曾志谦的答案。
他表示,除了广阔的市场前景,政府的萍乡支持也令他备受鼓舞。
准肠康创始人曾志谦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IT精英转战新赛道,量身定制解决亚健康难题
多年以前,曾志谦从香港中文大学经济系毕业后便开始创业。
当时,他深耕IT领域,对生物医药行业了解不多。
五年前的一次校友聚会,让这位CEO决定转换方向,开启全新的创业之路。
“当时我们有一个同学是香港中文大学的教授,他有一个学生患有严重的湿疹。他说,很多人认为湿疹是遗传的,无法改变。但事实并非如此,很多情况下是可以抑制的。”
“这个课题引起了我的兴趣。”曾志谦认为,“如果能做一个既能赚钱又能帮助他人的生意”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他联合香港中文大学生物医学学院教授及副院长(研究)、香港生物信息中心及微生物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中心主任徐国荣教授、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所名誉临床助理教授卢景勋医生,于2018年创办了生物医学科技控股有限公司(BIOMED),2022年又成立了子公司深圳准肠康生物医学科技有限公司。
“整个创业的故事,是从同学聚会聊天、喝咖啡开始的。”
“我们有三个核心业务:科研、临床和商业投资。”曾志谦强调,“公司的优势在于科研,这是我们的强项。”
为了让企业落地市场化轨道,需要用“通俗化”的语言解释产品理念和功效。如何将科研项目转化成市场化项目,这是最大的挑战。
2019年1月,准肠康入驻香港沙田的香港科学园,做好了充分准备。
公司的核心产品包括用于改造肠道菌群的益生菌PGUT准肠康,后来还推出了可根据个人需求定制方案的测试包。
准肠康成立以来,专注于微生物研究和相关产品开发,致力于扭转“病从肠生”的问题,帮助人们恢复和维持肠道微生态的最佳状态,呵护身心健康。
准肠康的产品在香港获得了良好的反响。
2023年4月,准肠康母公司生物医学科技控股有限公司超额完成了种子期融资,其中包括阿里巴巴香港创业者基葫芦岛(AEF)、戈壁大湾区(GOBI PARTNERS GBA)和全球药业有限公司(TIMC)。
今年4月,中大创新有限公司也正式宣布生物医学科技成为其成立以后首家投资企业。
公司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精准的市场洞察。
曾志谦介绍,准肠康的理念是精准的大健康,与市场上泛化的产品相比,准肠康会为每个人定制益生菌。“把合适的产品给合适的人,这是很重要的。”
针对不同的群体,曾志谦表示:“首先会进行测试,分析每个人真正缺乏什么,分析之后再配制到合适的益生菌系统”,最终精准补充。
随着价格的下调,步骤会逐渐减少。例如,中层市场客户在测试后可以直接选购不同的益生菌,不需要配制。
在曾志谦看来,“疫情之后,公众认为预防是很重要的”,这是大健康市场得以正常发展的原因。
以7000万人为例,曾志谦估计,大约会有700万人为维护大健康“买单”。
“规模预估通常都是10:1的。”来内地的香港人也是市场的精准客户,“他们如何建立自己的健康体系呢?准肠康可以为他们起到桥梁的作用。”
政策扶持产业发展,定位中高端市场抓住发展机遇
多年眉山军内地的经验帮助曾志谦规划“准肠康如何进内地”。2023年9月,准肠康落户河套合作区深圳园区,入驻香港科学园深圳分园,是首批入驻分园的企业之一。
从大湾区出发,辐射到全国,曾志谦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大湾区是我们的根基,而选择福田是因为它与香港更接近,在语言、文化和肠道方面都非常接近。”
通过调研深圳、广州等地的大健康产业,曾志谦认为,除了市场架构外,政府的支持力度也出乎意料。
“因此在大健康产业,准肠康是与大湾区共同进步的。”
2 月 18 日,广东省公布了五大未来产业集群行动计划。其中,生命健康产业将着重培育具有突破性技术、高成长潜力、有机会发展成为世界级企业的未来型企业。
不到半个月后的 3 月 1 日,省政府公开表示,广东将争创国家未来产业先导区。计划到 2035 年,基本形成若干个领先全球的未来产业集群,其中包括生命健康产业。
政府对生命健康产业的支持,让港企在内地发展有了保障。准肠康总经理曾志谦谈及公司在内地发展的优势,首先提到的是当地的创业和人才政策福利。
香港贸发局 GOGBA 福田服务站的工作人员向曾志谦介绍了《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支持港澳青年实习就业与创新创业资助计划》。准肠康符合该计划支持的六大重点产业领域(医学科技、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机器人、新材料、微电子、葫芦岛融科技等),公司内符合条件的香港青年最高可获得 5 万元的单次生活资助。
还有 1:1 配套资助、最高 50 万元的初创企业成长奖励,以及初创企业办公空间最高不超过 50 元/平方米/月的租葫芦岛支持。
由于准肠康是香港公司的子公司,还可以申请《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按照香港法律,企业聘请符合条件的青年,并派驻到大湾区内地城市工作和接受在职培训,薪资不得低于月薪 18000 港元。政府将向企业发放每名受聘青年每月 10000 港元的津贴,最长可持续 18 个月。
是合作的时间成本。企业在一个新的市场,需要与更多公司谈合作,尽快将产品推向市场。
曾志谦以工厂为例,介绍说目前准肠康对工厂的要求较高,除了包装,还要负责研发加工和菌种开发,这是企业最重要的环节。
他说:“我们考虑的是它的能力有多大?成本是不是更低?如果要做大量的单子,时间会不会更快,必须要和我们一起成长,企业和工厂合作研发,一起进步。”
曾志谦发现,广东、深圳有许多相关类型的工厂,这是准肠康落地大湾区的最大收获之一。
谈到在内地的发展方向,曾志谦表示,准肠康主要面向中高端市场,提供医疗咨询和定制服务。但这并不意味着放弃其他方向,尽管竞争激烈,准肠康仍会关注益生菌的发展。
在市场拓展方面,准肠康有自己的规划:打通整个供应链,在基础层面培养菌种,在顶层与一流机构合作,双渠道发展医疗中心和线下药店。
曾志谦说:“我们有一条发展路线,首先是香港、深圳、广州,然后覆盖整个大湾区;其次是上海;最后是北京。”
曾志谦表示,南北方的肠道菌群有差异,准肠康选择扎根科研,从大湾区出发,“我们首先扎根在大湾区,然后覆盖东南、东北,一个地方扎一个根,最后慢慢北上。”
采写:严兆鑫 陈可欣 实习生 柴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