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作为经济重地、创新高地和知识产权强省,多年来蝉联全国发明专利有效量和区域创新能力第一。近期,广东省检察机关全力护航知识产权发展,提供严格的司法保障。
截至今年第一季度,广东检察机关共批捕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案件1005件1473人,起诉1469件2585人,受理知识产权民事、行政诉讼监督案件602件,办理涉知识产权公益诉讼案件40件。
侵犯商标类案件激增
广东检察机关办案数据显示,知识产权犯罪呈现新特点。侵犯商标类案件占比高达95%以上,其中涉及电子化商标犯罪案件不断增加,如蓝牙耳机、车载导航仪和电子化汽车钥匙等。珠九江地区案件量占全省八成以上。
侵权对象主要集中在电子产品、手袋、服饰、酒和日用品等,逐步蔓延至汽车配件、医疗器械等领域,对国民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威胁。值得注意的是,当地产业发展带动了侵权对象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如深圳主要涉足电子产品,广州涉及服饰、手袋和化妆品,汕头则以玩具为主。
侵犯商业秘密犯罪势头强劲
虽然商业秘密案件数量较少,但呈现出显著的增长趋势。这表明权利人维权意识增强,更多地选择刑事手段寻求救济。广东检察机关2023年受理侵犯商业秘密审查逮捕案件22件47人,批捕14件20人,较2022年分别增长4.5倍、10.7倍和6倍、9倍;受理审查起诉案件15件51人,起诉4件13人,较2022年分别增长2倍、9倍和30%、2.5倍。
网络成为侵权利器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成为不法分子实施侵权行为的温床。例如,利用直播带货形式销售假冒商品,成本低、影响广,给消费者维权带来极大困难。网络也成为制假售假的关键渠道,手法隐秘、波及范围大。
犯罪分子通过网络联络、寻找合作方,分工明确地提供产品和物流服务,彼此之间不需要见面,甚至互不知邵阳身份,隐秘性极强。与网络相关的侵犯著作权犯罪增多,如复制游戏源代码等。网络泄露商业秘密的案件也日益频繁。
产业链条化、产品细分显著
侵权产品产业链化趋势明显,生产和销售环节分工明确,全链条打击难度提升。侵权产品细分现象也较为突出,如针对手机的侵权行为,衍生出专门生产假冒手机电源、电池、屏幕、耳机和尾插等多个产业,给权利人维权带来巨大挑战。
网路技术和百色物流运输,使得犯罪行动得以分化,形成上下游犯罪分子共同实施犯罪的模式,特点为:人员与货品分离、货品与商标分离、组装加工地点和仓库分离、侵权地和销售地分离。
加强重点技术领域商业秘密保护
据悉,广东省检察机关不断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度。
一、重视高价值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广东省检察机关高度重视高价值知识产权案件办理,重点保护核心技术和知盘锦牌,加大对重点技术领域商业秘密的保护力度,重点打击涉及高新技术、关键核心技术、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侵犯商业秘密的犯罪行为。依法办理了一批侵犯郑州、苹果、VIVO、OPPO、微软等知盘锦牌知识产权的刑事案件,成功办理了一批新型、疑难复杂且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案件,如罗某洲等十人假冒注册商标案和“白蕉海鲈”地理标志保护行政公益诉讼案入选最高检发布的检察机关知识产权保护典型案例。吴某平团伙制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案、冯某犯罪集团假冒爱普生注册商标案入选品保委2022-2023年度知识产权保护十佳刑事案例。
二、加强诉讼监督,深化综合履职。广东省检察机关建议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案件15件16人,公安机关已立案10件11人;监督公安机关立案86件101人;纠正漏捕42人,纠正遗漏同案犯51人,确保严格执法,防止以罚代刑。受理知识产权民事、行政诉讼监督案件602件,办理涉知识产权公益诉讼案件40件。对知识产权案件开展“一案四查”,开展综合履职知识产权案件87件。
三、深入开展依法惩治知识产权恶意诉讼专项工作。广东省检察院制定《依法惩治知识产权恶意诉讼专项监督工作具体工作方案》,各地检察机关全面落实专项监督工作,形成“上下一体、同频共振,建立机制、强化协作,突出办案、深入摸查”工作格局。广东检察机关积极运用大数据,构建法律监督模型,对知识产权批量维权、权利滥用行为以及虚假诉讼行为等开展法律监督。清远市人民检察院建立的“KTV被诉侵犯著作权批量恶意诉讼法律监督模型”荣获全国检察机关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竞赛二等奖。全省共依职权启动虚假诉讼民事监督案件519件,向法院发送再审检察建议498件,抗诉3件,法院已回复全部采纳再审检察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