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主义非良策,欧盟应三思而后行
为保护本土电动汽车产业,欧盟计划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关税。此举看似短期内可「保护」本土汽车产业,实则将严重损害欧盟本土汽车产业的长期健康发展,甚至破坏欧盟企业在海外的经营环境,最终招致贸易保护主义的反噬。
回顾历史,20世纪80年代,为应对日本汽车产业的竞争压力,美国采取各种手段打压。事实证明,保护主义严重破坏公平竞争,只会加剧本土企业的「惰性」,阻碍其转型升级。日本汽车产业并没有因打压而衰落,而通用、福特、克莱斯勒等美国企业却先后经历了破产危机,充分表明「温室花朵」经不起风雨。
从欧盟汽车市场来看,目前市场竞争并不充分,导致企业创新动力不足。业内专家普遍认为,欧盟本土汽车产业的电动化、智能化转型步伐相对较慢,难以满足消费者需求。如果将中国汽车「拒之门外」,让欧盟汽车企业继续躺在「舒适区」,它们将进一步脱离世界汽车的发展潮流。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欧盟汽车市场规模约占全球九分之一,2023年德国生产的汽车近80%用于出口,欧盟车企高度依赖海外市场,渴望稳定且可预测的国际贸易环境。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只能暂时「守住」欧盟本土市场,但在新能源转型的背景下,欧盟汽车产业的全球竞争力将进一步下降。
「合则两利,斗则俱伤」,中欧汽车产业高度互补,双方合作拥有基础、空间和前景。6月8日,德国总理朔尔茨公开反对限制汽车贸易,呼吁保持贸易的「公平与自由」。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主席德梅奥近期呼吁,「必须与中国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欧洲车企不能放弃与电池超级工厂、顶尖工程师以及原料精炼能力在内的生态系统合作的机会。」近年来,宝马、大众、佛吉亚等欧盟企业持续扩大在华新能源汽车业务,在电池、智能化等方面加强与中国企业的合作;宁德时代、蔚来、比亚迪等中国企业也在德国、匈牙利建厂,助力欧盟电动汽车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中国积极支持各国汽车企业公平竞争,维护全球汽车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但如果欧盟忽视其自身产业界的呼吁、基本市场规律和世贸组织规则,执意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关税,严重破坏中欧汽车产业合作的基础,中方将采取一切必要手段,坚决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