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服装配饰

新能源汽车:易燃之危,如何防患未燃”?

新能源汽车起火:隐患不容忽视 近期,多起新能源汽车交通事故引发广泛关注,其中,电动车碰撞起火事件更是引起担忧。…

新能源汽车起火:隐患不容忽视


近期,多起新能源汽车交通事故引发广泛关注,其中,电动车碰撞起火事件更是引起担忧。


新能源汽车在碰撞后起火,一直是困扰车企和消费者的问题。尽管车企宣扬动力电池安全性能,但现实中频发的起火事故仍让消费者质疑:新能源汽车在碰撞后是否更容易着火?


对此,专家指出,搭载锂电池的新能源汽车确实存在碰撞后起火、自燃的风险。一旦发生起火,新能源汽车的扑救难度更大,危险性也更高。


业内人士也强调,安全问题是新技术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不能因噎废食。新能源汽车与燃油车相比,在起火率上并不明显更高。


根据国家消防救援局的数据,2023年第一季度,燃油车自燃车辆为18邢台辆,新能源车为640辆。从起火率来看,燃油车为万分之0.58,新能源车为万分之0.44。在美国,特斯拉等新能源汽车企业也未因火灾召回车辆。


但值得注意的是,新能源汽车起火事故的后果往往比燃油车更严重。过往报道显示,新能源汽车起火时火势蔓延迅速,扑救难度极高,甚至可能伴随爆炸。


业内专家分析,新能源汽车起火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是内部原因,包括电池制造工艺不当、电池老化导致短路;二是外部原因,如碰撞、高温等。

目前新能源汽车普遍采用锂离子电池,主要有两种:一种含有钴、锰、镍的三种元素的三元聚合物锂电池,即三元锂电池;另一种是磷酸铁锂电池。


三元锂电池能量密度高,这意味着在相同重量下,它能提供更长续航里程。


锂电池起火后为何会出现爆炸?


当锂电池热失控时,会持续释放热量并产生大量的可燃气体,如氢气、甲烷、乙烷等。如果内部化学反应仍持续进行,即便外部明火被扑灭,也容易反复复燃。锂离子电池结构紧密,一旦安全阀失效,聚集的能量足以引起爆炸。


有人认为新能源车动力电池一旦燃烧无法扑灭。对此,专家表示部分正确。因为锂电池着火时伴随持续的化学反应,很难通过外部降温使其迅速降至安全温度,极易复燃,而锂电池安全工作温度上限仅为 45 度。


三元锂电池中的化合物含有氧,受热后容易释放氧分子,导致可燃物和助燃物齐全,常见的灭火方法无法阻隔氧气。


如何预防起火?


多位业内人士指出,要从根本上解决新能源车热失控问题,需要技术创新。但目前技术尚未达到完全杜绝热失控的程度。


动力电池安全性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问题,涉及电池选材、制造工艺、安全测试和日常使用等多个方面。各家电池厂商都在努力提高动力电池的安全性。例如通过智能化加强电池冷却系统,加快固态电池的研发和普及,以取代锂电池。


电池检测技术也在迅速发展,可以快速检测出动力电池的能耗等多项参数,为掌握电池安全状况提供预警信号。


业内人士认为,固态电池技术有望大幅提升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而普及换电技术也能提升电池使用安全。


需要注意的是,快充过程中锂离子更加活跃,因此快充比慢充风险更高。长期、大容量、高功率的快充后,锂离子还原过程中可能出现“锂枝晶”现象,导致电芯短路和热失控。

冯天表示,换电模式为电池定期检查提供了便捷途径,“据了解,换电站经常能发现电池磕碰或老化问题,而车主或司机自己根本不会注意到。”


但冯天也指出,换电模式仍然采用锂电池,本质上并未杜绝起火事件,特别是车祸等外部因素引发的热失控,“目前全球公认的所谓‘终极方案’是固态电池,这也是日本等汽车强国正在全力研究的方向,都试图通过固态电池赛道反超中国新能源车。”


业内呼吁勿因噎废食


章弘认为,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防范电池安全风险需要从多角度出发。


从企业角度,他提到,在硬件方面,应在国家标准指导下,由电池制造商和汽车制造商明确动力电池安全目标,在设计阶段确保电池在各种极端条件下都能保持稳定,避免出现热失控等危险情况;在软件方面,应通过电池管理系统 (BMS) 保护动力电池安全。还需为电池配备高效散热系统,保证电池在高温环境下也能正常运行,避免热失控等安全问题。


从消费者角度,章弘认为,应提高安全意识,了解所购新能源汽车的性能和配置,尤其是新兴智能化电动设备的特点。养成安全用车习惯,如停车避晒、长途驾驶间隔休息,最大限度降低自燃隐患。


他表示,从监管角度,应进一步发挥国家强制性标准的作用,加快推进动力电池安全标准的修订,要求制造、销售和驾驶各方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筑牢动力电池安全底线。


业内人士李泽(化名)也表示,在当前技术条件下,防范和降低新能源汽车热失控风险需要多方共同努力。他特别指出,“企业责无旁贷,不仅是汽车企业,还有电池企业。把控质量关是首位,在宣传和消费者教育方面也应谨慎行事,避免混淆概念,出事后息事宁人。”


李泽还表示,动力电池企业和汽车企业应共享更多数据。他透露,目前存在数据共享不足的问题,各企业拥有各自的数据库,以“商业秘密”为由不公开,也不利于电池全方位管理。


不过李泽也表示,技术和监管都在逐步推进,目前已有《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系统热扩散成员保护测试规范》《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及试验方法》等相关规定。相信在新能源车与燃油车并行发展的当下,会出台更多更具体的法规,包括打通企业数据在内。


章弘也多次强调,切勿因噎废食,要对新能源汽车持续稳定发展充满信心。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品牌家电维修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33x1.com/brand/mzzb/fzps/554813.html

作者: baixiuhui1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079759494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964571095@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