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部分国家散布中国“产能过剩论”,宣称中国新能源产业依赖补贴出口,造成产能过剩冲击国际市场。此类说法违背事实,是“双重标准”和贸易保护主义伎俩。
一、客观、辩证看待产能问题
市场经济规律指出,供需匹配能提高效率。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全球经济已形成不可分割的整体,生产和消费具有全球性。有效匹配和调节全球供需至关重要。企图仅依靠本国或小范围产能满足需求是不现实的,也会导致重复建设、效率低下、成本激增,进而影响全球产业链和经济体系。汽车产业就是通过全球生产和销售实现发展的。2023年,德国汽车产量仅有20%在国内销售,其余80%销往海外;日本汽车产量约一半出口;而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仅占产量的12.7%,因此指责中国产能过剩是没有道理的。
国际实践表明,基于比较优势的分工合作有利于全球福祉。各国基于各自优势进行国际分工,促进优质商品和服务的全球配置,推动资本和产业全球化。中国新能源产品在国际市场受欢迎,一方面满足全球绿色转型的迫切需求,助力《巴黎协定》目标实现;中国新能源产品性价比高。中国出口欧洲的新能源汽车价格低于本土同类车型,同时利润可观,不存在倾销问题。
产业发展规律表明,依托科技进步的优质产能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绿色低碳是趋势,全球对新能源产品的需求持续增长,新能源产业发展潜力巨大。据国际能源署预测,为实现碳中和,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需达到4500万辆,是2023年的3倍;动力电池需求量将达3500GWh,是现供给量的4倍。全球新能源产业正处于成长期,的技术和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快,不断创造新需求、激发新动能、孕育新产能。先进产能不会过剩,反而相对紧缺。
二、中国新能源产业优势来自开放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