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时节,江门的茶山上,青翠欲滴的茶叶随风摇曳,生机勃勃。作为广东省重要的产茶区,江门近年来涌现出一批家喻户晓的茶叶品牌,如鹤山红茶、台山白云茶、开平大沙茶、陈皮茶、恩平茶、新会柑普茶等。茶叶已成为当地农民重要的经济来源。
这些“绿叶”在带来巨额收益的也面临着新的发展瓶颈。如何将“绿叶”转化为“金叶”,成为江门茶产业下一步的重点课题。
茶叶的悠久历史
大沙镇依偎在天露山脚下,森林覆盖率高达65.48%,是一座广东省级森林小镇。站在茶园眺望,海拔1250米的广东省南部第一高峰天露山尽收眼底。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包括低纬度、高海拔、多云雾和肥沃的土壤,加上常年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让这里成为茶叶种植的天然宝地。
早在唐朝贞观十二年,佛教禅宗六祖惠能便在天露仙源茶园一带砍柴种茶,与茶结下不解之缘。据史料记载,至清朝年间,当地茶叶生产达到鼎盛,茶园面积达8万亩,年产毛茶1050万担。出产的茶叶被称为“大沙茶”,至今仍流传于世。
茶香四溢的茶园
清明节前,台山市上川岛山间的晨雾还未完全散去,采茶的村民已早早背着背篓,沿着茶山小道前往茶场采摘今年的头春茶。
台山白云茶以野生为主,性凉解热,产于海拔400-600米的山腰,常年云雾缭绕,素有“仙茶”之称。上川岛茶树资源丰富,拥有3000多亩白云茶。由于地处海边,岛上茶叶形成了独特的“海韵兰花香”,畅销海内外。
近年来,江门茶叶屡获国内外大奖,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新会柑普茶、台山白云茶、川岛野生茶、开平天露仙源茶、金牡丹红茶、鹤山红茶、七星坑茶、黄亚山红茶等江门茶叶,正在逐渐走向世界舞台。
江门的茶文化底蕴深厚,茶歌、茶赋、茶舞、茶旅等载体日渐丰富,深受市场欢迎。
茶业面临的难题
虽然江门茶叶品质优良,但发展瓶颈也不容忽视。产业发展存在规模小、产量低、劳动力短缺等问题。
例如,川岛上的白云茶园地势复杂,采摘难度高,需要人工精心采摘。由于白云茶主要以乔木茶树为主,树高3-5米,需要使用梯子采摘,对工人的技术和体力要求较高。目前,岛上采茶工人短缺已成为普遍问题。为解决这一难题,茶园选择了人工矮化茶树种植,降低采摘难度,提高效率。
制茶技术也是茶叶品质的关键。白云茶过去存在品质不稳定、外形难看等发展瓶颈,难以满足当代消费者的口味。
茶叶振兴之路
为了重现白云茶昔日的辉煌,专家们正在对茶树资源进行深入调查,从中选育出优质的茶树新品系,打造台山特色茶品种,促进白云茶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江门茶叶产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关键节点。茶叶的绿色与金山银山的金色交相辉映,在全国茶叶产区中,江门正努力将“绿叶”变成“金叶”,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大沙镇榄树角青年林场的大沙里·欢茶谷就是一个成功的典范。这个占地面积200余公顷的茶园配备了先进设施,确保茶叶生长在最佳环境中。欢茶谷还打造了集观光、度假、研学为一体的旅游景区,带动了周边300多户茶农就业增收。
江门人对茶的执着追求,不仅体现在提升茶叶品质和扩大茶产业规模上,更在于拓展茶市场、树立茶品牌、弘扬茶文化,让更多人分享茶产业带来的益处。
凭借优越的生态环境和成熟的茶产业,古劳茶山生态园茶园吸引了许多周边地区的游客前来游览。茶园负责人刘国锋表示:”每年都有很多游客前来体验采茶和制茶。” 该茶园种植了约700亩茶树,拥有黄金芽、雪芽、金牡丹等七个品种,从去年开始接待研学旅游团,游客主要来自周边城市,至今已接待超过40个团。
如何进一步讲好”绿叶”变”金叶”的故事?如何推动茶叶与文旅、工业、物流等产业相互渗透融合,促进整个”茶叶链”的壮大和发展?江门任重道远,但大有可为!
■记者手记 一片小茶叶 “链接”大世界
仲夏时分,漫步在天露山的茶园中,看着满山的茶树苍翠欲滴,闻着弥漫的茶香,在青山绿水的衬托下,成就了这杯令人回味无穷的好茶。
一个问题始终萦绕心头:为何时至今日,声名远播的江门茶叶,依然藏身于深山之中,这杯好茶如何走出大山,”链接”四方?
近年来,江门茶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台山白云茶入选《中国茶叶大辞典》,柑普茶的主要原料新会陈皮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鹤山红茶”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大沙里”金牡丹红茶”获得首届”广东十大好春茶”荣誉称号……
在高速发展之下的种种隐患也不容忽视。如何解决种植规模小、产量低、人工短缺等问题,强化品牌意识,优化营销流通环境;如何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如何推动茶旅融合,盘活乡村资源,赋能”百千万工程”,真正让一片茶叶撬动一条绿色朝阳产业链,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茶农依托资源优势,昂首走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道阻且长。
漫步茶园,茶香四溢;走出茶山,满目苍翠。我仿佛看到了,当勤劳的汗水融入这片青山绿水之中,微风渐起,这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江门”树叶”随风起舞,香飘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