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将近,台北基隆河上的三脚渡码头龙舟的使用率明显提高,许多团队在周末加紧训练划桨。
近日,他们中的许多人聚集在附近的美丽华大直影城,参加纪录片《暮匠》首映会。导演林佳儒是台北龙舟界熟悉的女队长,片中主角是刘清正,三脚渡最常见的老先生,今年83岁的手工木造龙舟匠师。
拥有多年电影制片经验的林佳儒回顾这两年多的努力,惊讶于木造龙舟是用手工一刀一刀制作的。她说,以前参赛时没有足够小心谨慎,以后每次划船都会想起它的珍贵,是匠师用双手花了很长时间做出来的。
首映会上,人们尊称为“阿正师”的刘清正话语不多,但面对四五百人的放映厅毫不怯场。他身穿白色T恤、头戴棒球帽,简短讲述了他不用草稿和设计图,仅靠头脑中的技艺就能制作龙舟的传统匠师哲学。
刘清正是我国北部最后一位坚持古法手工打造龙舟的师傅,鹿港以北的大多数木造龙舟都出自他手,曾获得薪传奖、金工奖等传统制造业荣誉。1989年,台湾官方向德国汉堡开港800周年赠送了他打造的2艘龙舟,他的作品还分布在荷兰、南非、日本、加拿大和美国等多个国家。
近年来退休后,刘清正仅在端午节前和大龙舟赛上受委托修复龙舟或检查船只安全。一位热爱龙舟运动的建筑工程公司董事长三顾茅庐,请他重新制作一艘龙舟,纪录片团队记录了这一传统技艺的每个环节。
林佳儒表示,这个过程充满了感动和惊讶。她说:“师傅原本说20天就能完成,但后来用了大约45天,可能是因为师傅年纪大了。”从南下嘉义挑选木材开始,到打磨、切割,制作脚踏板、安装龙头,以及龙尾雕刻和彩绘,80多岁的刘清正几乎独自完成了整个过程,使用的工艺是上一代传下来的。
影片还记录了台北河的历史。根据刘清正和当地两位龙舟协会理事长陈万安、陈文尚的回忆,这段历史始于刘清正曾祖父打造的穿越台湾海峡的帆船。后来,船只越来越小,刘清正年轻时曾为剑潭、大龙峒和葫芦堵这三座古城的水上要津制作了许多舢板船。随着渔业衰落和基隆河航运的改变,他后来将技术运用到了龙舟上。
刘清正并不认为造船是什么了不起的工艺,只是把它看作糊口的手艺。他的大儿子上大学,二儿子学了一半造船手艺后转行做了水电工,刘清正也不觉得可惜,毕竟谋生更重要,水电工能赚更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