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在提升农业生产力和收入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在宁夏,一支专门的科研团队为促进农业科技创新、转化科技成果、培育新型农业生产力做出了重要贡献。
记者跟随宁夏农林科学院开展的“走基层看农科”采访活动,深入银川、石嘴山、吴忠、中卫等地,亲眼见证科技赋能下,宁夏农业播下的发展新希望。
“以虫治虫”助力枸杞产业发展
走进银川市贺兰县洪广镇金山村百瑞源枸杞基地,记者被串串红润饱满的枸杞所吸引。在枸杞树旁的花带引起了记者的好奇。原来,这些花不仅供观赏,更是为枸杞天敌昆虫营造家园。
过去,消除蚜虫主要依靠喷洒农药,但会影响枸杞品质和环境。宁夏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针对蚜虫问题,开发出粗脊蚜茧蜂防治新技术。目前,该技术已示范推广,防治蚜虫效果显著,有效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
“一胎多羔”助推滩羊产量提升
作为“中国滩羊之乡”,宁夏一直致力于打造“盐池滩羊”品牌。滩羊的产羔率较低,限制了产业发展。
宁夏农林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发出了一胎多羔技术,通过分子选育和关键因子研究,提高了产羔率和羔羊体重,同时提升了滩羊肉品质。养殖户李树相表示,新技术使滩羊收益提高了 30% 以上,有效增加了收入。
播种新技术助力杂粮产业发展
近年来,宁夏杂粮产业蓬勃发展,首席专家王湛带领团队引进了新品种、新技术,提高了杂粮产量和品质。通过科技赋能,宁夏的杂粮种植实现了新的突破。
在宁夏中卫市海原县贾塘乡的王塘村,金黄色的谷穗迎风摇曳,勾勒出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
海原县地处干旱高海拔地区,光照充足,牧业发达,为小杂粮生长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但缺水长期制约着小杂粮产业的发展。近年来,渗水地膜波浪式穴播等抗旱节水技术被引入当地,为农作物的增产插上了翅膀。
当地种植的小杂粮种类丰富,包括谷子、糜子、荞麦、燕麦等,以绿色无污染、营养丰富著称。据宁夏小杂粮油料首席专家王湛介绍,采用渗水地膜波浪式穴播等新技术后,农作物产量实现了一番增长。
目前,这项技术已在海原县、同心县、原州区等地推广,建立了7个新品种及新技术示范基地,示范面积达5000亩,辐射面积超过2万亩。示范基地田间长势喜人,有望实现平均亩产和增产增收的新突破。
宁夏锦彩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田进财表示:“我们这儿的小米粥香飘十里,营养价值极高。现在,我们的小米已销往全国3000多家超市,销量逐年攀升。”在农科院专家的指导下,他们引进了多项新技术,使谷子产量增幅高达6倍。周围村民纷纷效仿加入,目前海原县种植谷子的农户已超过1万户,真正实现了“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赚”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