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财政部长耶伦近日再次表达了对中国新能源产业产能过剩的担忧。此前,她在访问中国期间曾公开质疑中国锂电、新能源汽车和光伏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
耶伦在 G7 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上表示,G7 以外的许多先进工业国家对中国在电动汽车、光伏产品和其他战略产业方面的“过度投资”感到担忧。她还声称,美国和欧洲必须针对中国的工业产能过剩问题形成明确的统一战线,并对中国主导的产业政策竖起“反对之墙”。
从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历程来看,国际分工和资源禀赋一直是贸易基础条件的核心要素。数百年来,国际贸易理论不断突破和完善,但这一核心圭臬始终未变。中国的能源产业依托产业布局优势、产业集群优势、人力资本优势和研发投入优势,在全球竞争矩阵中占据头部位置,成为全球产业链的重要一环。
数据显示,中国在全球新能源产业中扮演着“领头羊”和决定性的作用。2023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 64.8%,锂电池总出货量占比 73.8%,新风力涡轮机装机容量占比 64.9%。这些产能不仅对中国而言是先进产能,在海外国家眼中也同样是优质产能。
即使西方国家认为中国新能源产业存在产能过剩,但这也不一定是坏事。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当供给大于需求时,竞争将促进企业改进管理、增强技术创新和提升资源利用效率。而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状态的行业,企业往往缺乏投资和技术更新的动力。
近年来,中国不断降低低端制造业和资源消耗业的比重,实现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的迁移。这种转型将对全球产业变迁产生积极影响,推动全球新型产业发展和产业链优化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