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注册资本仅人民币 500 万元、成立两年多的科创企业,能够获得市场估值多少?西安砺芯慧感科技有限公司给出了答案:1.5 亿元。
从一项沉寂于大学图书馆的科研成果,转变为打破国外垄断的拳头产品,西安砺芯慧感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始人——西北工业大学机电学院罗剑团队的创业历程,不仅诠释了技术创新的巨大潜力,也验证了陕西省一系列改革举措,如“三项改革”等,在成果转化的赋能作用。
近年来,在科教资源大省陕西,像罗剑团队这样的科创群体不断壮大,陕西的创新驱动活力持续提升。2023 年,陕西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达到 71.72%,跻身全国前列。技术合同成交额连续两年增长超过 30%,突破 4100 亿元。全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分别达到 23940 家和 16754 家,连续两年保持超过 30% 的增长势头。
消除“不敢转”的顾虑
陕西拥有百余所高校、1800 多家科研机构和数百万专业技术人才。如何将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优势转化为创新驱动的产业优势,是陕西追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作为重要的创新策源地,高校和科研院所汇聚了陕西的大量高端科技资源。受限于传统体制机制的束缚,创新“势能”难以充分释放。
陕西省咨询委员会委员孙海鹰分析认为,科技与经济“分离、分隔、分散”,导致“协同不充分”。他指出:“从转化链条来看,科技成果转化涉及多个部门和领域,相关主体对职务科技成果的资产属性、保值增值等存在不同看法,‘不敢转’的顾虑尚未根本消除”。
为此,陕西在建设“秦创原”创新驱动总窗口总平台的过程中,以优化改革供给为突破口,针对高校和科研院所创新成果转化中存在的“不敢转”“不想转”和“缺钱转”等难题,探索实施了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三大改革试点政策,对制约成果转化效能的职务成果权属、人才激励和团队出资等问题靶向发力、精准施策。
西安砺芯慧感科技有限公司目前已建成覆盖常温、超低温、超高温薄膜铂电阻自动化生产线。其中打破国外垄断的传感器技术早在五六年前就已经在大学里实现了关键生产工艺的突破。“不敢转”的顾虑源于职务科技成果的产权处置难题。
陕西省科技厅副厅长王军表示:“过去,高校等科研机构将职务科技成果作为一般国有资产进行管理,实施成果转化可能会面临国有资产减值、流失的风险,导致单位和科研人员‘不敢转’。改革的核心是将成果从现行国有资产管理体系中退出,进行单独管理,将职务科技成果以作价入股等方式转化为企业资产,不纳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管理考核范围”。
王军指出:“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等改革措施,让科研人员和学校得以放下包袱,轻装上阵。”
长期从事太阳能发电跟踪控制系统研发,并已创立两家公司的西安理工大学教授赵跃表示。
克服“不想转化”的心态
对于科研人员来说,“搞研究”与“搞转化”是过去面临的职业评价难题。以往的职称评定中,科技成果转化的社会贡献和经济价值很少被纳入评价体系,导致科研人员缺乏转化成果的积极性,普遍存在“不想转化”的心态。
对此,陕西省推出了“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改革”政策,明确了两类技术转移人才参与职称评审的路径和标准。一类是科研人员自己推动成果转化,根据实绩纳入“教学科研型”贡献参加职称评审;另一类是专职服务成果转化的科技管理人员,纳入工程序列参加职称评审。陕西科技厅副厅长王军表示,这是落实“国家实行科学技术人员分类评价制度,对从事不同科学技术活动的人员实行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方式,突出创新价值、能力、贡献导向”有关规定的具体实践,“总的评判标准是看其科技成果转化取得的经济社会效益,以及在其中作出的贡献”。
破解“缺钱转化”的难题
改革除了“解绳子”,还要“铺路子”。长期从事成果转化和技术项目撮合的科技经理人、西安远诺技术转移有限公司创始人王海栋认为,科技人员投身成果转化面临的第一个“绊脚石”就是“缺钱转化”。许多企业和创投机构在研判、投资成果转化项目时,希望技术团队不仅通过技术作价入股方式参与,还需投入资金,从而形成捆绑式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但对于科研人员来说,拿出真金白银的投入并不容易。
“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的改革政策,可谓雪中送炭。”王海栋所说的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是指高校等科研单位部分团队承接厂矿等企事业单位的科技协作、转让科技成果、科技咨询及其他涉及技术服务项目的结余经费,“钱在账户上,但由于传统政策的限制,大多处于闲置状态,无法直接用于成果转化投资”。
为此,陕西提出了“三项改革”方案。方案提出,高等院校可探索科研人员将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以现金方式出资入股科技型企业,形成“现金入股+技术入股”的组合,并将该出资方式视为职务科技成果转化行为。此举有效解决了成果转化资金不足和结余经费投放不足的两难问题,建立了激励科研人员推动成果转化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的作用,并为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的企业提供了保障。
西安理工大学张延超团队研发的指尖密封和石墨密封等主流密封低成本制造工艺在产业化时,团队缺乏产业化经验、测试车间、生产车间和资金等方面遇到了困难。“三项改革”实施后,西安理工大学将团队研发的“高速润滑与密封技术”作价1908万元,横向结余经费出资80万元,形成“技术入股+现金入股”的组合,与陕西航空产业发展集团等联合投资成立了西安航空高端密封技术有限公司,共同推进成果转化。
在前期试点实践的基础上,围绕科技成果转化的创新驱动,陕西又出台了包括探索权益让渡转化方式、先投后股试点、建立作价入股持股平台、完善横向结余经费出资成果转化税收政策等一系列更加深化的十条改革措施,旨在加速科技与产业的融合。西安交通大学和陕西理工大学等试点高校积极探索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的模式,将630余件高价值专利向省内140余家中小企业免费授权使用。西安理工大学等省属高校与陕汽、法士特、比亚迪和陕煤等企业建立委托研发与成果转化合作模式。陕西科技大学分别与地方政府共建了2个“三项改革”综合改革试验区。
截至目前,陕西参与“三项改革”的试点单位已扩大到156家,9.3万项科技成果实施单列管理,其中2.5万项已实现转化转移,科研人员发起创办的成果产业化企业达到1572家。陕西省科技厅厅长姜建春表示,“三项改革”已成为陕西挖掘科技优势、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关键一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