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出行工具

共谋AI治理之道:上海宣言护航发展安全

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红利,同时也伴随着诸多风险挑战。如何促进人工智能的开发与安全,…

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红利,同时也伴随着诸多风险挑战。如何促进人工智能的开发与安全,以及全球治理和伦理问题,成为了无法回避的重大课题。

在2024年7月4日举行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开幕式上,中国明确表示始终积极拥抱智能变革,大力推进人工智能创新发展,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安全治理。中国实施了一系列务实举措,发布了《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并向第78届联合国大会提出了加强人工智能能力建设国际合作决议,该决议最终获得一致通过。这些举措为全球人工智能发展和治理做出了积极探索,贡献了建设性思路和方案。

人工智能在高速发展的治理也亟须跟上。本届大会主题为“以共商促共享,以善治促善智”,并发布了《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上海宣言》(以下简称“上海宣言”)。

上海宣言提出要促进人工智能发展,维护人工智能安全,构建人工智能的治理体系,加强社会参与和提升公众素养,提升生活品质与社会福祉,呼吁各方积极响应,携手行动,共同推动人工智能造福全人类。

专家分析,上海宣言更加强调发展,强调人工智能的赋能作用,在表述中将发展放置于安全之前,这在目前的各种人工智能倡议中是不多见的。宣言中提到“提升公众的数字素养与安全意识”,这一提法也颇具新意,讨论的是在人工智能时代,公众和用户的责任与义务。

7月4日下午,作为大会三个主论坛之一,人工智能全球治理论坛举行,共有30余个国家部长级官员及相关国际组织负责人出席。在论坛上,除了上海宣言外,近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加强人工智能能力建设国际合作决议(以下简称“决议”)也成为热议的话题。

3月7日,中国外交部长王毅表示,中国将适时向联大提交“加强人工智能能力建设国际合作”的决议草案,以促进各方加强技术共享,努力弥合智能鸿沟,不让任何国家掉队。经过提案和密切磋商,第78届联合国大会7月1日协商一致通过中国主提的上述决议,140多国参加决议联署。

作为联合国首份关于人工智能能力建设国际合作的决议,该决议强调人工智能发展应坚持以人为本、智能向善、造福人类的原则,鼓励通过国际合作和实际行动帮助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加强人工智能能力建设,增强发展中国家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倡导开放、公平、非歧视的商业环境。

专家表示,上海宣言也非常明确地提出,支持联合国主渠道作用,发挥南南合作的作用,即强调联合国作为人工智能规则制定平台的作用。中国在决议磋商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契合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愿望和诉求,使中国方案成为国际共识,不少发展中国家称这份决议是全球南方的决议。

**加强原始创新**

在4日下午举办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科学前沿主论坛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了《2023全球人工智能创新指数报告》。报告将参评国家划分为四个梯队,美国和中国稳居第一梯队。中国从2020年起近四年一直排名第二。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党委书记赵志耘表示,我国的人工智能发展水平位居全球第二,但尚未形成绝对领先优势。我国在人才培养、科研产出和产业发展方面取得积极成效,但在数据开发利用和原始创新方面仍有不足。

报告对比近几年的评价结果发现,中国人工智能在人才培养、科研产出、产业发展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进步。从当前主流技术路线的趋势和支撑技术大规模应用的基础条件来看,中国人工智能发展仍存在一些不足。

报告建议,应加强数据资源建设,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力度,强化前瞻部署和原始创新,加快高水平规模化应用,并进一步深化国际合作。

菲尔兹奖首位华人得主丘成桐强调了基础学科的重要性。他指出,人工智能的上游、中游、下游应同步发展,中国尤其要重视基础学科的研究。

**打造人工智能上海高地**

自2018年起,上海连续七年举办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人工智能带来的数字化、智能化变革趋势正在重塑经济运行逻辑。

上海市副市长陈杰表示,目前首轮人工智能“上海方案”重点任务已全部落地,形成了从软件模型到智能终端、从基础研究到创新应用的全产业链布局。

在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产业发展主论坛上,中国首个全尺寸开源通用人形机器人公版机“青龙”正式发布。这是由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自主研发的。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张英表示,将通过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打造集技术研发、成果孵化、人才培育、平台支撑为一体的创新生态,并加快开源人形机器人原型机研发。

人形机器人的技术基础与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制造产业链有很多共通之处,上海在这些领域产业基础雄厚。上海重视高端制造业发展,因此发展人形机器人成为一个优选方向。

许彬表示,希望通过国家人形机器人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地中心)降低社会研发人形机器人的门槛,使国地中心所在的浦东成为人形机器人发展的“井冈山根据地”,辐射长三角地区,进而带动全国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

“场景落地是国地中心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重要方法。”许彬补充说,国地中心的核心任务之一是加速机器人通用场景的落地。他们将首先选择相对简单易行的场景进行落地,推动产业不断进行技术迭代和优化,促进技术发展,并带动通用场景的落地。

数据显示,上海市人工智能规模以上企业已从2018年的183家增长到2023年的348家,产业规模从1340亿元增长到超过3800亿元,位居全国前列。全国首个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模速空间”建成,吸引了80余家大模型企业入驻。34款大模型通过备案,并在制造业、金融、具身智能机器人等垂直领域得到应用。上海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累计募资31亿元,母基金部分投资了12只子基金,撬动投资规模572亿元。上海已形成多层次人工智能人才梯队,人才规模达到25万人,约占全国的1/3。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品牌家电维修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33x1.com/brand/qcjx/cxgj/567317.html

作者: baixiuhui1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079759494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964571095@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