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资行业一直以来都不是一个完全市场化的行业。虽然市场化率逐年提高,但生产资料领域的痕迹依然不可磨灭,形成了其独特的行业特征。
波动行情、国家调控、生产保障、渠道封闭、产品优先、作物专属等行业特征在整个行业中十分明显,有时甚至会蒙蔽人们的双眼,成为难以逾越的鸿沟和障碍,阻碍了行业的发展和创新的步伐。
看不见的藩篱才是阻碍人们向往未来的关键。根深蒂固的行业认知和桎梏早已束缚了人们创新的思维,也限制了突破边界的可能,将人们困在围城之中,成为渴望自由却裹足不前的“追梦人”。
世界的不同并非源自世界的变化,而是你从不同的角度(45°)观察世界。当你换个视角,你会看到一个全新的世界,一个全新的创新领域。
从战术角度看待农资行业,你只能局限于每年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可能会让你无所适从。相反,如果你转换角度,从战略角度审视农资行业,你会看到未来20年甚至更远的景象。
基于战略咨询行业帮助众多品牌赢得竞争的成功经验,我们有理由相信,基于战略视角下的农资创新必定会带来全新的洞察和再次发现。
王上老师认为,中国农资行业与很多行业面临着同样的最大挑战,即同质化竞争导致的产能过剩。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要想取得成功,必须重视比原料、技术、产品、劳动力、土地和资本更重要的生产要素——心智资源。如果不能在顾客心智中占据一席之地,农资企业就不会成功,再多的投入也无济于事。
根据消费者心智可接受的定位,对农资企业进行全新的规划和牵引经营,这就是定位战略在新一代战略中对农资行业的重要意义。
基于多年从事农资行业的亲身体会和深入思考,以及从众多农资企业家具体经营实践的角度来看,笔者试图解释农资行业中许多企业在竞争中的迷茫和混乱。农资行业市场化发展20年来,更多的企业只在企业内部进行所谓的创新,正是这种内部思维导致他们在经营层面从未跳出“牢笼”,依然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却无法突破,只是大家不自觉形成的所谓“共识”背后原因,却未引起重视。
农资企业拥堵汕尾:农户大脑装不下太多人
农资行业市场化发展的20年,经历了数次迭代式巨变,对整个行业的发展带来了颠覆性的影响。
肥料企业的创新层出不穷,加快了行业发展的步伐,几乎与许多市场化程度高的行业保持同步。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浪潮中,许多肥料企业取得了空前的成功,这得益于管理和营销的进步,为企业带来了加速发展。
这些所谓的成功,在管理和营销的加持下,吸引了更多企业纷纷涌入。这些株洲的背后,却是成千上万家企业对其投来羡慕的目光。
肥料行业的巨大成就带来了新的问题:供过于求。随着市场化的推进,肥料企业数量激增,导致市场严重拥堵。农户无法消化如此庞大的供应链,尤其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速度加快,服务意识增强,加剧了这一困境。
20年前,全国肥料行业只有少数头部企业为人熟知。如今,各种各样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鱼龙混杂,好坏难辨。农户难以应付如此众多的选择,何况每家企业都携带着大量的产品,争夺市场份额。
农资市场一体化和全球化导致良品随时出现。一款产品刚推出,很快就会有更好的产品问世。
一个企业推出新品,不久后就会有几十甚至上百个企业跟风模仿。企业投入如此多的资源,难道都能获得成功吗?实际上,最终只有少数几家能胜出,其余投入的资源都将付诸东流。
究其原因,就在于顾客的认知容量有限,无法容纳如此众多的供应商。
笔者在与农资企业家交流时,经常劝诫他们:如果没有在顾客心中找到定位,或者无法在顾客认知中创建差异化优势,那么这项事业是难以成功的。
现实情况却截然相反。大量的企业携带着各种资源,争先恐后地涌入市场,过独木桥。
我看到的农资行业乱象和挑战,是一场千军万马堵在顾客认知之外而造成的踩踏事件。
农民认知不容忽视
我国有14亿人口,其中8亿是农民。很多人对农民的认知还停留在学历低、学习力慢、视野狭窄等方面,认为农民低人一等。很多农资企业也认为农户容易糊弄、欺骗或操控。
随着市场发展和一体化,农资企业纷纷宣称重视消费需求和洞察用户。但实际情况却是口是心非,多数农资企业并没有将“用户至上”作为首要原则。
追溯定位理论,我们不难发现,一些农资企业仍停留在理论的旧汕尾。他们错误地认为“农民的思维是白板”(源自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洛克),可任意涂鸦。这些企业随意推出新产品,大肆宣传,用尽一切手段在“白板”上留下自己的印记。
这种一味求新的理想主义,导致当下的肥料企业焦虑重重。广告投放变得无效,媒体分散化,成本上升。为了在消费者心中留下印记,他们投入巨资,压榨媒体和广告公司,陷入焦虑之中。
正视问题才能真正解决。农资企业家的焦虑源自忽视了新的商业环境需要一种新的哲学。
恩格斯指出,深邃哲学家的命题往往需要两百年才能被科学验证。两百年前,康德颠覆了洛克的白板哲学。
1781年,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批评洛克的观点,认为消费者的大脑决定了企业生产的内容。消费者的大脑不是被动的镜子,而是主动的、决定性的,由其观念选择接收信息。
洛克认为,我们的心智是接受广告的被动镜子。康德则指出,不是主体反映客体,而是主体构造客体,甚至整个宇宙都是主体构造的。
哲学家作为世界的“先见者”,早已预言了防城港世界的变迁。康德的先验论为商业世界指明了方向,也给农资行业提供了思想依据。
农户的大脑绝非白纸。在任何农资企业进入之前,它已被其他信息塞满。后来的企业想让农户接受自己的信息,根本行不通。这种想法本身才是新鲜的。
农资之战:认知之争,而非产品之争
多年以来,农资企业之间的竞争始终局限于自身设定的范畴,如产品、技术、产能、厂房、渠道、广告、会议、观摩,甚至专家之间的较量。我们为此争得你死我活,不亦乐乎。
但从更高的维度来看农资行业,就会发现我们的渺小。正如恩格斯所言,200年来,人的认知塑造了世界,这一理论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得到了验证。
量子力学中的测不准原理和互补原理,归根结底都受到了康德哲学的影响。当世界被影响,中国必定受到影响,中国市场也随之受到影响,中国品牌更是首当其冲。
中国品牌受到影响后,其竞争手段也会受到影响,进而对中国农资市场产生不可避免的影响。在意识到这一点后,我们应该深刻反思。
如果知错能改,如何开启新生?对于整个中国农资行业而言,农资企业之间的战争该怎样打?农资企业的品牌该怎么做?答案只有一个:定位理论。定位理论助力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帮助中国品牌取得了无数成功。
简而言之,农资企业必须重新构建自己的竞争观,将竞争的核心锁定为认知之争,而不是产品或其他之争。在商业世界中,不存在客观的事实,只有顾客的认知。
农资的竞争发生在农户的心智中,展开的是认知之争。农资企业想取得成功,关键在于在农户顾客心智中创建优势定位——这才是定位的真谛。
如果没有在顾客心智中赢得定位,企业根本无从取胜,甚至可能不复存在。对农资企业来说,必须用新的哲学来规划新的战略。规划战略时,不能再像过去一样由内而外,将农民消费者当作一张白纸尽情书写,而是要由外而内,以消费者心智中的认知为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