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我国经济转型升级不断深化,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制造业持续快速增长,为实体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5月份,高新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0%,比全部工业高出4.4个百分点。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刘爱华表示:“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就业、物价形势稳定,转型升级持续推进,国民经济延续回升向好态势,运行总体平稳。”
从主要经济指标来看,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向好,科技创新不断推动高质量发展,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转型明显,新质生产力不断培育壮大。
5月份,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4.5%,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8%。随着产业迈向高端,智能化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工业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了我国智能制造的良好发展。其中,智能无人飞行器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0%,智能车载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9.7%。
与此绿色低碳转型稳步推进,能源供应清洁化和低碳化持续推进。1-5月份,清洁电力投资同比增长32.9%,新能源汽车和太阳能电池产量均保持两位数增长。
生产力的不断培育和提升离不开有效的投资带动。1-5月份,制造业投资和高新技术产业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分别增长9.6%和11.5%。在设备更新政策的推动下,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增长加快,对整体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2.8%。
随着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协同效应显现,有效投资正加速向高新技术产业聚集。近期,中国人民银行联合科技部等部门设立的5000亿元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正在加速落地,首笔科技创新贷款已发放,后续其他贷款将陆续投放。初创期和成长期科技型中小企业将获得更多金融资源支持,为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形成创造有利条件。
5月17日,30年期超长期特别国债正式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将投向科技自立自强等重要领域,有力提升我国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
刘爱华表示,从未来投资前景看,我国扩大有效投资的空间广阔,在创新发展、转型升级、绿色转型和民生领域等方面投资潜力巨大。
随着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不断推进,信用扩张模式也从“高增速”向“高质量”转变。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金融机构需要挖掘有效需求,围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大支持力度,助力新动能领域的发展,使信贷质量与高质量发展相匹配,融资结构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相适应。
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能力持续增强,带动了新供给和新需求。3月印发的《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从五方面二十项重点任务着力,有力地促进了投资和消费。
相关机构统计显示,我国每年重点领域(如工农业)的设备投资更新需求超过 5 万亿元人民币,汽车和家电的更新需求均超过万亿元。业内专家认为,促进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旧货换新有利于推动产业升级,提升先进产能占比,增强经济增长动力。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刘爱华表示:“总体而言,今年以来,工业生产增长强劲,转型升级持续推进。未来,推动工业快速发展的有利因素颇多。”随着企业生产预期向好、效益持续改善,以及大规模设备更新等政策逐步落实,其效应将逐步释放,为工业生产注入新的动力。
经济转型升级的不断推进,提升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的信心。近期,多家国际机构和组织上调了对中国经济全年增长的预期。世界银行最新发布的《全球经济前景》报告中指出,中国今年年初的经济活动强于预期,因此将中国 2024 年的经济增长预期从今年 1 月份的 4.5% 上调至 4.8%。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一副总裁吉塔·戈皮纳特表示,鉴于中国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的强劲增长和相关政策刺激,IMF 将今年中国的经济增长预期上调至 5%,中国经济增长仍将保持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