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关于“多地清理无实际意义的中小学教师值班值守”的消息引发热议。(7月16日澎湃新闻)
“报告校长,一切正常,操场和教学楼都没有被偷。”这句调侃,揭穿了教师假期值班形式大于内容,也道出了当事人的心酸无奈。
如果要给教师的非教学负担排个序,假期值班肯定“名列前茅”。学校明明有保安、有监控,却非得拉上对安保工作不熟悉的教师充数,还美其名曰“为应对突发事件”。恕我笨拙,作为旁观者,实在想不出空荡荡的校园里会有什么“突发事件”,恐怕值班更多是为了应付那通随时响起的查岗电话罢了。
可是,这通电话或许本就不该“响起”。从情理来看,将寒暑假还给老师天经地义。寒暑假是教师平日繁重工作的一种调节,“不打扰”是对他们的尊重和体贴。从法理上讲,享有寒暑假是法律赋予教师的合法权益。《教师法》明确提到,教师享有寒暑假期带薪休假的权利。可见,给教师安排假期值班,于情于理都说不通。
假期值班却以惯例的形式执行到现在,还出现了层层加码的情况。究其根源,恐怕还是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作祟——有人把形式当成管理,把值班看作指令。于是,当上面有要求(假期必须有教师在岗),下面就会有形式主义的应对(学校给教师摊派值班任务)。与此在上级部门掌握着教师考核与评价权的背景下,“教师假期值班”更有异化的味道。现实中,不少教师之所以一边抱怨不止、一边又老老实实坐回工位,大多也是担心漏接那通“突然问候”的电话,以及怠慢某次“突然到访”的检查,最终影响自己日后的评优评级。
如今,多地发文明令禁止学校安排教师假期值班,这无疑是个积极信号,值得进一步推广。把寒暑假还给教师只是一方面,为教师减负的最终目的,还是要将其从复杂繁重的非教学负担中解放出来,让教育的归教育。近年来国家也有相关动作,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发出了“让教育轻装出行”的强烈信号。
说到底,要遏制那只形式主义的“大手”,别再让它伸进校园,除了学校自身要向形式主义说“不”之外,还需要各地教育部门给予必要的支持,尽快跟上步子,把政策落实落细。期待“禁止暑假值班”成为一种新风向,推动各地加大整治形式主义的力度,把减负减到位,切实减轻中小学教师身上的担子,从而营造更加积极、健康、包容的教育环境,让老师得以安心休假、专心教学。(陈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