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去平滑”政策持续推进,限制了银行理财控制净值波动的措施。
目前,一半以上的银行理财资金配置债券资产,还有约2%配置权益资产。这些资产的价值波动应与市场保持同步。“去平滑”措施的影响将更明显地体现在理财产品端,预期理财产品的净值波动会增加,更真实地反映其底层资产市场的状况。
银行理财过去利用配置非市值波动的产品、低波动性资产以及信托平滑机制控制产品净值波动,这是其净值波动远小于公募基金的主要原因。
业内人士表示,“去平滑”除了导致理财产品净值波动加大外,还可能带来理财产品底层资产配置、新发行产品类型以及理财行业格局等方面的调整。
底层资产配置方面,高流动性产品或更受欢迎。“当前市场缺乏替代性资产能有效吸收大规模资金,因此大类资产配置层面难以大幅调整。但考虑到银行理财客户的风险承受能力较低,机构更倾向于配置估值公允且在极端情况下容易变现的资产,如利率债、高等级存单,并适度增加权益类资产的配置。”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分析,“去平滑”的影响将在新发产品中有所体现。一方面,传统低波动、稳健型产品会减少,因为实现稳定收益更困难,混合类产品的占比可能会上升;由于银行理财客户的风险承受能力较低,短期内拓展高风险偏好的客户或帮助客户树立风险收益相匹配的投资理念存在难度,因此还需要通过其他策略继续提供低波动、稳健型产品,可能会出现一批采用风险对冲策略、结构化的创新类理财产品。
华西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刘郁认为,未来银行理财公司可能有两种稳定理财净值的方式:一是发挥母行的优势,继续配置存款,将其作为底层资产的“压舱石”;二是积极寻求合理的估值方式,为净值保驾护航。
从理财行业格局来看,未来行业的集中度可能会进一步提高。“信托平滑机制的参与门槛较低,在被限制之后,机构要实现更高或更稳健的收益,就对投研风控能力和产品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头部机构在技术、客户、专业人才方面更具优势,因此头部理财机构的市场份额可能会进一步提升。”曾刚说。
整改方案需关注两大问题:一是确保公平性,二是风险防控。“在公平性方面,信托平滑机制下计提的特别信托利益是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由相应理财产品的超额收益积累而成。如果短期内体现在产品净值上,将引发投资者因入场时机不同而产生的公平性争议。”
在风险控制方面,理财人士表示,银行理财通过信托计划配置的基础资产主要是信用债。银行理财和银行自营是信用债市场的主要购买者。如果银行理财大量减持信用债,而市场上没有足够的对家,将会对市场造成一定冲击。
产品端缺乏净值平滑手段,净值下跌可能引发部分客户赎回。
为了应对这些风险,业界建议采取新老划断原则,并设定合理的过渡期和调整计划。
不少受访人士提到,客户风险偏好较低,对业务整改造成阻碍。自2022年底发生赎回潮以来,银行理财一直将净值稳定作为非常重要的管理目标。因为净值波动会引发客户赎回,银行被迫卖出证券,导致净值进一步下跌,形成恶性循环。
曾刚认为,银行理财依赖信托平滑机制与投资者理念转变不及时相互影响。通过净值平滑机制,风险没有被真实反映,导致投资者实际承担的风险和感受不一致,不利于其建立风险收益适配理念。
也有业内人士认为,目前银行理财规模接近30万亿元,其中投资于信托计划的理财规模为4万亿元至6万亿元。即使相关业务有所收紧,其影响也应在可控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