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新能源竞争已进入“阵地战”阶段,粗放的价格竞争已难再抢占市场。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在既有市场之外,通过创新技术和优质服务提升竞争力是当前亟需思考的课题。
在第十四届中国对外投资合作洽谈会的清洁能源国际合作圆桌会议上,来自海外政府、学术界和中国企业界的代表就此问题给出了解答。
2023 年,中国太阳能发电量已与 2022 年全球太阳能发电量持平,风电占比超过全球风电发电量的三分之一,中国生产的电动汽车电池更是占据全球总量的四分之三。
这使得全球目光聚焦于中国的新能源产业发展。尽管近期西方社会频频以产能过剩为由打压中国制造业,但新能源作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点方向,也是中国的优势产业,仍是中资企业扎根本土、触及海外的关键领域,也是海外国家迫切希望从中国“取经”、“招生”的前沿技术。
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副院长杨雷对此表示肯定,全球能源转型正加速进行,需求巨大。
新能源产业也面临诸多挑战。但随着清洁能源成本快速下降,这实为发展中国家实现跨越式发展创造了条件。
软实力及差异化发展杨雷指出,中国企业在清洁能源产业上的硬实力较强,但软实力仍有待提升,比如制定国际规则的能力。
这使得中国企业在与欧盟等市场对接时麻烦不断,也导致中国在全球能源治理中的话语权较弱。
他强调,中国企业清洁能源“走出去”既应加强对海外投资,又应建立协调机制,以避免同质化竞争的负面后果。
中国企业在践行“一带一路”倡议的也应兼顾欧美市场。
上海合作组织前秘书长弗拉基米尔·诺罗夫则提出中亚市场的潜力,但明确指出中亚清洁能源市场存在融资难题、基础设施不足且老化、以及监管局限性等问题。
对中国企业而言,建立本土化生产,结合资本和技术优势抢占中亚市场至关重要。
从太阳能出口来看,中国依然是全球清洁能源技术主导者,其占全球出口的 80%,其中欧盟是最大出口目的地,而沙特阿拉伯和巴基斯坦等中亚国家正强势崛起。
值得注意的是,杨雷指出,2023 年中国国内清洁能源装机量超过 2 亿千瓦,但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仅不到 200 万千瓦。
这表明海外市场的机遇巨大,也鼓励中国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但并非人人能在这一市场轻松成功。
一道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海外公司负责人方言强调,在残酷的竞争中,中国企业只有具备充足现金流、健康商业模式、全球优质产能和全球化渠道这四个基本条件才能生存下来,并呈现“强者恒强”的趋势。
比亚迪海外储能业务总经理郭彬也指出,全球(储能)已度过粗放发展的初始阶段,正进入注重创新和供应链可靠性的后期的差异化竞争阶段。
企业欲提升业绩,仅靠深化合作或内部优化已难以实现。为了拓展海外市场,中国新能源企业应提升自身的独特优势,在技术、产品和服务方面建立不可替代的竞争力。企业需要携手合作,打造良性的伙伴关系,共同塑造中国绿色能源的卓越品牌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