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市场十分关注大型银行出售债券的行为。广发证券对四大行持有的国债规模进行了简单的测算,供投资者参考。
通常情况下,银行各类债券规模会在审计报告附注的金融投资底层资产结构中披露。但四大行目前仅披露了合并口径的“政府债券”,包括国债和地方政府债,并未单独披露“国债”。
对此,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两种途径获取或测算单家银行持有的国债规模:
工商银行和农业银行的第二大股东均为财政部,因此这两家银行会在财报中的“关联方关系及交易”板块披露与财政部的日常业务交易情况。由此,我们可以得知工商银行和农业银行在2023年末分别持有国债规模为 2.37 万亿元和 1.35 万亿元。
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没有类似的披露,因此无法获得准确的国债投资规模。我们可以根据“合格优质流动性资产”余额进行推算。
“合格优质流动性资产”由“一级资产”和“二级资产”组成。一级资产包括现金、压力条件下可动用的央行准备金(即超额存款准备金)、风险权重为 0 的证券(如国债、央行票据、政策性银行债券等)。二级资产分为“2A 资产”(评级 AA- 及以上信用债、风险权重为 20% 的地方政府债券等)和“2B 资产”(低评级公司债券等)。监管要求“合格优质流动性资产”中二级资产占比不得超过 40%,2B 资产占比不得超过 15%。2023 年末,四大行的表内地方政府债券和信用债券合计规模均达到 40% 的上限。
根据上述要求,不考虑 30 日内到期的担保融资和押品互换交易等调整项,可以在各银行公布的 2023 年末合格优质流动性资产余额基础上,扣除现金、超额准备金、政策性银行债券、央行票据以及 40% 的二级资产上限,推算国债余额。测算结果显示,2023 年末,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分别持有国债约为 1.97 万亿元和 0.98 万亿元。
总体来看,截至 2023 年末,四大行合计持有的国债规模约为 6.66 万亿元,同期市场存量国债余额为 29.71 万亿元,四大行持有占比约为 22%。截至 2024 年 8 月 6 日,市场存量国债规模为 31.81 万亿元,等比例推算,四大行合计持有约 6.99 万亿元。
预计四大行持有的国债绝大部分都在托管账户中。我们无法准确了解四大行表内国债在各类金融投资资产中的分布,但可以通过政府债券来大致推测(见表 1)。2023 年末,四大行归类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其他债权投资”的政府债占比分别为 1.3% 和 19%。预计国债分布结构也大体相当,预计 2023 年末四大行非持有到期国债投资规模约为 1.3 万亿元,等比例推算,截至 8 月 6 日,四大行非持有到期国债投资规模约为 1.4 万亿元。
风险提示:
(1) 经济增长超预期下滑;
(2) 财政政策力度不及预期;
(3) 未考虑合格优质流动性资产中部分调整项,测算可能出现一定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