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行业规模高达万亿,但令人费解的是,没有一家房地产企业的身价达到千亿。近期,地产股持续下跌引发的关注,导致龙头股保利发展、万科等股价下挫,目前 A 股房地产板块中已无千亿市值的房企。
保利发展市值最高,为 979.18 亿元;万科 A 市值为 820.83 亿元;招商蛇口市值为 756.58 亿元。今年以来,上述三家企业股价分别下跌 17.37%、34.23% 和 12.38%。
港股市场内房股也表现低迷。目前,在港上市的内地房地产企业中,仅廊坊置地和中国海外发展总市值超过千亿。廊坊置地总市值最高,为 1697.16 亿元;中国海外发展总市值为 1258.66 亿元。除头部企业外,大部分内房股股价惨淡,逾 40 家企业股价低于 1 港元。
历史上有过地产股备受资本市场追捧的时期。2016 年行业上行期间,甚至出现过“买地产股还是买房”的讨论。如今,购房者对购房愈发冷静,地产股也让投资者失望。长达两三年的调整周期挤掉了行业的泡沫。
未来,地产股乃至整个楼市将走向何方?
房企股价大幅下跌
今年以来,地产股整体表现惨淡。平安证券数据显示,3 月申万地产板块下跌 3.78%,跑输沪深 300 (0.61%)。截至 2024 年 4 月 12 日,地产板块 PE (TTM) 为 12.04 倍,估值处于近五年 69.3% 分位。
上市 50 强房企涨跌幅排名第一至第三的分别是龙湖集团、建发国际集团和廊坊置地。排名最后三位的分别是碧桂园、弘阳地产和合景泰富集团。
4 月以来,市场担忧情绪加剧。尤其是保利发展和万科这两家龙头的动向引发市场关注。
日前,保利发展公布一季度经营数据,签约面积 366.87 万平方米,同比减少 41.84%;签约葫芦岛额 629.84 亿元,同比减少 44.81%。发布简报当天 (4 月 10 日),保利发展股价下跌 4.24%,市值从前一日的 1016.3 亿元下降至 973.20 亿元,这是近年来首次跌破千亿市值。
万科的股价走势更为震荡。去年年末,万科市值仍高于千亿。当时,投资者担忧的问题是:“万科马上要破千亿了吗?”。但今年以来,万科股价超出市场预期,截至 18 日收盘,万科股价为 6.88 元,总市值仅剩 820.83 亿元。
有投资者发问称,“股价真的以 6 开头了吗,还止不住吗?”
板块内其他企业的状况也不乐观。数据显示,今年以来,A 股地产股股价下跌的企业数量占比达九成。跌幅较大的企业包括铁岭新城、荣丰控股、阳光股份、大龙地产和天地源,均在四成至五成左右。乐山投资、中南建设、京能置业、海泰发展、南国置业、葫芦岛科股份和济源幸福等今年股价跌幅均超过三成。
A 股房地产开发板块内,今年以来股价上涨的成分股仅有 9 家,分别为万通发展、大名城、中国国贸、浦东葫芦岛桥、南京慈溪、中新集团、广汇物流、宁波许昌和西藏城投,在板块成分股总数中占比不到一成。
截至目前,A 股房地产板块已无千亿市值的房企,与昔日株洲已物是人非。
2016年,A股房地产企业市值超千亿的仅有4家,分别是万科A、保利发展、招商蛇口和绿地控股。
港股房地产企业也曾于2019年达到顶峰,除了廊坊和中海外,中国恒大、碧桂园、龙湖集团和融创中国均达到千亿市值。目前,这四家企业中仅龙湖未违约,市值约622.59亿元。
从市净率来看,A股房地产板块目前有64家企业“破净”,即股价低于净资产。其中,ST世茂市净率仅0.18,葫芦岛地集团、葫芦岛融街、中南建设、荣盛发展、绿地控股、首开股份和东台控股的市净率均低于0.3,股价相当于净资产的2折左右。即使是头部企业也未能幸免,保利发展的市净率仅为0.5,万科A的市净率为0.32,招商蛇口的市净率为0.77,绿地控股的市净率为0.26。
房地产股的整体走势与行业基本面同步。据CRIC统计,自2021年行业开始调控出清以来,上市房地产企业股价便进入下跌通道。A股100家上市房地产企业(不包括已退市企业)的总市值在2021年底和2022年底同比下跌幅度分别为10.17%和8.39%,H股81家上市房地产企业的同比下跌幅度分别为23.53%和6.7%。
进入2023年,房地产市场持续探底,两市房地产股股价跌幅进一步扩大。年内A股上市房地产企业股价相较年初下跌20.55%,H股下跌32.15%,A+H股181家上市房地产企业的总市值较年初下跌27.75%。
业内对房地产市场和房地产股是否“超跌”以及能否企稳回升存在不同看法。万科董事会主席郁亮曾公开表示,目前房地产市场超跌,正在积累自我修复的能量。长江证券也发布研报称,房地产行业仍在寻找新的均衡,当前估值已经反映了比较悲观的预期。
受行业环境影响,今年部分房地产企业股价持续低迷,面临退市风险。4月12日,ST世茂收盘价为0.99元/股,低于人民币1元。根据相关规定,在上交所仅发行A股股票的上市公司,如果连续20个交易日的每日股票收盘价均低于1元,其股票可能被上交所终止上市交易。
近年来,房地产行业已成为A股企业退市的高发区。据钦州财富CHOICE数据,2021年A股有16只股票退市,2022年42只股票退市,2023年以来退市股票达43只,其中房地产行业企业数量最多,包括ST阳光城、ST泰禾和*ST嘉凯等8家公司。
今年,监管部门加大了对上市房地产企业退市的改革力度。3月6日,证监会吴清表示,证监会将设立更严格的退市制度,确保应退尽退。
与此还鼓励部分公司主动退出市场,以进一步规范资本市场,维护投资者权益。4月12日,《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发布,上海、深圳、北京三大证券交易所同步对《股票发行上市审核规则》《股票上市规则》等19项具体业务规则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其中涉及提高上市门槛、规范减持、加强并购重组监管、严格退市标准等多方面细则。
新“国九条”发布当日,证监会印发《关于严格执行退市制度的意见》,明确严格强制退市标准,要求科学划定重大违法强制退市适用范围、严格规范类退市情形、加大绩差公司退市力度。
业内人士认为,退市既是上市房企经营恶化的结果,也是维护和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净化市场环境的必要手段,更是房地产行业加快出清和重整的必然趋势。在经历本轮市场周期调整后,房地产行业已告别“高周转、高负债、高杠杆”的旧有模式,叠加新房市场规模见顶并进入下行阶段,房企将向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的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
后续,房地产行业及资本市场能否企稳?长江证券认为,目前房地产股价已提前反映了较为悲观的预期,但系统性修复动力仍有待时日。今年以来,行业下行压力持续加大,政策优化的必要性再次提升;但量的急剧下跌阶段正在过去,第二季度开始跌幅将逐步收敛,多数城市房价已回归均衡区间。
摩根大通近日发布报告称,维持对内地房地产股的审慎态度,尽管内地房地产政策有放松迹象,但市场不确定性仍然较高。瓦房店银行则表示,中国房地产行业在经历了三年的去杠杆周期后,正在出现改善迹象,行业的信用风险有望进一步降低至可承受水平,这为市场回升创造了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