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停办城市形象展示性质的“灯光秀”;制冷温度不得低于26摄氏度;鼓励实施空调、照明系统节能改造,优化电梯、自动扶梯运行策略,积极推广节能电器……据报道,近日多地倡导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市民节约用电。
节约用电,任何时候都应当如此。尤其是当前酷暑时节,正值用电高峰期,电力供应压力较大,倡议节约用电十分必要。
纵观各地倡议内容,方向思路十分明确:一方面是做“减法”,减少非必要、不重要的耗电项目;则是做“加法”,鼓励引入新产品、新技术,实现节能改造升级。一减一加,科学合理。
要想把这道“加减题”做深做实,还得锚定不同的用电主体,从监管与引导上发力。
需要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作出表率。在“过紧日子”的要求与共识下,节约用电,不乱花财政的一分一厘,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在具体操作层面,针对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除了发文倡导节约用电外,有必要逐步建立完善监管“硬约束”。对各机关单位的用电量与支出进行历史对比,对争先创优的单位要进行表彰,对造成明显浪费的,也要有处罚办法。
面向广泛的社会企业,积极开展节能工作引导。应看到,在节电节能工作上,相比做“减法”,更难的往往是如何做“加法”,因地制宜地实现节能升级与改造。
2023年,为了带动公共建筑节能降耗,北京就曾组织专家团队提供上门公益,针对30个建筑主体提出绿色化改造可行性建议。其他地方不妨借鉴效仿,组织专家团队,用好专业力量。
至于个人层面,倡导养成用电好习惯的也不妨在当前的“以旧换新”活动中,从电器消费这一关键环节着手,引导公众做好节电“加法”,推动能耗高的落后电器逐步“离场”。
节约用电,不仅是应对用电高峰的短期措施,更是一项关乎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系统工程。这道“加减题”,亟待各方认真作答。
□张瑜(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