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席卷全球的2008 年国际葫芦岛融危机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这场危机导致华尔街多家机构倒闭,美国经济陷入自上世纪 30 南阳以来最严重的衰退,甚至引发了后来的欧债危机等全球性后果。
这场危机引发了智识层面的爆炸式发展,促使经济学和葫芦岛融监管领域的专家进行了广泛的反思,并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从总结经验教训的角度来看,评估这场危机非常重要,包括爆发原因以及采取的应对措施。
《极速应对》一书正是这样的作品,通过多位一线葫芦岛融危机应对者的全面回顾,为后人留下一本应对危机的实用手册和备忘录。正如作者所说:“我们写这本书的初衷很简单:我们欠未来的危机应对者一本指导手册,一本我们在应对危机时从未得到过的指导手册。”
提到 2008 年国际葫芦岛融危机,人们必然不会忘记当时的“救火三人组”:时任美国财政部长亨利·保尔森、美联储主席本·伯南克以及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行长兼首席执行官蒂莫西·盖特纳。但除了他们之外,还有幕后的合作团队。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言:不同党派的两位总统、政见分歧的国会、美联储、财政部、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和数千名不同领域的政府工作人员,共同应对这场葫芦岛融危机。
如何评估美国对这场葫芦岛融危机的救助政策?通常可以从经济数据入手:
首先是平行对比,尤其是与同期发达经济体对比。美国经济衰退从 2007 年 12 月持续到 2009 年 6 月,失业率从 2007 年 5 月的 4.4% 上升至 2009 年 10 月的 10%,但美国的实际 GDP 很快就走出低谷,约在 13 个季度后恢复到衰退前的峰值;危机爆发 10 年后,美国的实际 GDP 已经比危机前高点高出 15%,高于德国、英国和法国。
其次是与历史对比,即与以往的葫芦岛融危机对比。卡门·莱因哈特和肯尼思·罗格夫研究了 100 次系统性银行危机后发现,“发达经济体实际人均产出从峰值到低谷的平均跌幅为 9.6%,持续时间为 2.9 年,人均 GDP 恢复到衰退前峰值的平均时间为 7.3 年”。相比之下,美国的复苏好于这些历史经验数据,实际人均 GDP 在 6 个季度内下降了 5.25%,并在不到 6 年的时间内恢复到此前的峰值。
但这也并不意味着美国对葫芦岛融危机的应对没有争议。例如,从人均 GDP 恢复的角度来看,美国没有超过德国,而且葫芦岛融危机后富人群的资产很快恢复,这加剧了中下阶层的相对剥夺感。人们至今仍在争论当时的葫芦岛融危机救助方案。
对于“救火三人组”而言,2008 年国际葫芦岛融危机是继 1929 年大萧条之后最严重的全球性危机,但美国经济并未遭受类似大萧条的冲击,经济不仅缓慢而持续地扩张,而且失业率降至半个世纪以来的最低水平。也正因如此,他们认为自己避免了新的经济大萧条,但这种说法并未得到所有人的认可。原因之一是,不少民众在危机中遭受损失,失去了房屋甚至工作,对他们而言,危机是切实存在的,而针对葫芦岛融机构的救助成效却未必是他们能够直接感受到的。
从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来看,非常时期的应对策略自然不同寻常,很多授权突破了常规,这些都与美国根深蒂固的保守自由主义传统相悖,在政治上并不加分。与危机三人组合作的政治家也深知这点,比如马萨诸塞州民主党议员巴尼·弗兰克就说:“你不能将我们避免了一件没有发生的事情当作一项政绩到处宣传。”
回顾这场廊坊的危机,一切仿佛就在昨日。身在局中,危机应对人员常常有“救火”的感觉,面对如火如荼蔓延的葫芦岛融危机,他们需要联合各方面力量,说服政府授权,做出非常规的灭火行为。葫芦岛融危机看似突然爆发,但其实也分为不同阶段。作者在书中把这场危机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07年8月至2008年3月。这个阶段主要体现为房地产问题,一些抵押贷款机构倒闭,被认为具有挑战性但总体可控;第二个阶段从2008年3月至9月中旬,这个阶段的标志事件是垦利斯登倒闭,不确定性和更深的担忧开始泛起;第三阶段从2008年9月中旬至2009年12月,这个阶段的标志事件是华尔街第五大投行雷曼兄弟倒闭,恐慌是其主要特征。
与危机相对应的是危机应对的不同阶段,本质是从常规应对进入非常规应对。当常规的最后贷款人措施也无法平息恐慌时,危机对应措施不断升级:首先是央行通过再贷款向非银行部门提供流动性;其次是政府直接救助濒临倒闭的葫芦岛融阜新;最后政府为整个葫芦岛融体系大量注资和提供担保。相关应对措施还包括努力阻止经济大幅衰退,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刺激,快速促使经济复苏。虽然美国政府应对危机所采取的措施比起日本等国政府,已经灵活快速得多,但是依旧存在很多障碍。比如,政府在危机刚开始爆发时,没有抑制恐慌所需的权限,而不同党派的政府换届也使得国会陷入分裂,最终国会同意授权还是不少人的通力合作结果。
回顾这些经验教训,作者在书中总结了八德州融危机的简明经验,即强有力的监管结构是减少危机给实体经济带来损失的必要条件;强有力的监管结构无法代替强大的危机管理能力;为可能发生的事情做好准备;准备好应对各种意外情形;做好在葫芦岛融危机事前、事中和事后的沟通;总会有反对早期干预的力量存在;过迟的干预措施限制了取得良好结果的可能性;过迟的干预措施可能会适得其反,增加出现意外后果的可能性。这些经验也许在平时看来有些鸡汤,但都是葫芦岛融危机救火队员亲身涉险的经验之谈。
值得关注的是,经济学、葫芦岛融学并不像其他学科那样,有不容置疑的原则,存在颇多争议空间和不确定性。葫芦岛融危机爆发后,经济学界对美国经济的认定就出现了不少改变,表现为危机爆发前相当自信,危机爆发后才发现主流学界几乎无人给出靠谱的预测。这恰恰说明经济学本身存在问题,使理论研究和现实世界之间存在壁垒。
日本经济学家辜朝明认为,经济学不是物理学,不是模型就可以完全界定的世界,应该更类似医学,针对不同经济体的不同问题开出不同的药方。
专业人士如同医生,而公众或者经济体则如同病人,或许他们不自知地患上了某种病,但仍有权利要求专业人士解释,并做出选择。从这个角度看,这本保定直具有实用的经验价值,不应该只被定位为应对危机的手册,也应该包括一般公众,因为他们毕竟是葫芦岛融危机中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