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中越边境小城的“爱意产业”
82岁的壮族老人黄肖琴手不离针,每日坐在门前小凳上制作绣球。虽处山村,她的绣球却远销海外。
黄肖琴所在的新靖镇旧州村被称为“中国绣球之乡”。村中500多户人家都从事绣球制作,久而久之形成了“绣球一条街”,成为中外游客向往的浪漫古镇。
靖西作为壮族聚居地,有着山歌传情、绣球定情的传统,绣球是壮族青年的定情信物。随着时代发展,绣球被赋予了和平、友好、吉祥的寓意,成为热门伴手礼,成为壮族增收致富的“小财神”。
来自越南的阮先生在旧州游玩时表示:“靖西风光优美,绣球也很漂亮,寓意吉祥,我忍不住买了几个。”
作为靖西壮族绣球制作技艺传承人,黄肖琴不断创新,在传统12瓣绣球的基础上研制出30瓣绣球,并悉心传授制作技艺。
儿媳赵金玉是黄肖琴的得意弟子。她表示,绣球仍发挥着定情物的作用。年轻人订制绣球,要求绣制“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等字样。融合时尚元素的绣球耳坠、钥匙扣等产品深受年轻人喜爱。
十余年前,山东姑娘王秀芬来到靖西学习绣球制作,创办了绣球生产企业。如今,她的公司年销绣球20余万个,客户遍布东南亚,让古老的爱情信物走向世界。该公司还免费培训边境地区妇女,发展了1200多位绣娘,带动她们增收。
“绣球可以做成钥匙扣、汽车挂饰、中草药绣球等产品。近年来,手艺人不断创新图案和配色,使绣球更具时代感和实用性。我对绣球产业的发展很乐观。”王秀芬表示,她参与了“靖西绣球”广西质检标准的制定和相关书籍的编写,为绣球的规范化制作和传承发展不懈努力。
中国四大名锦之一的壮锦,承载着壮族文化记忆,已有上千年历史。古代,壮锦曾作为贡品献给皇室,其技艺是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靖西市壮锦厂致力于壮锦和绣球技艺的传承。其生产的绣球和壮锦产品广受欢迎,远销海外。
靖西市壮锦厂厂长李村灵表示,壮锦过去主要用于背带、被面等,如今,壮锦厂不断创新,壮锦产品种类丰富,“壁挂、桌布、围巾、手提包、摆件……我们还把壮锦融入旗袍和马面裙,让壮族人的浪漫可以随身携带。”
李村灵表示,会继续传承壮锦制作技艺,将壮族人民的浪漫情怀和美好祝愿传递给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