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关注长辈起居,智能设备好用却也引发隐私忧虑
隔空关怀,让长辈免受监视感
实时查看长辈起居情况,语音对话方便问候、安排娱乐活动……通过智能摄像头与家中长辈交流成为子女关照老人的新方式。在便利的被摄像头监视也让一些长辈产生不适感。如何平衡监控设备的功能性与保护长辈隐私?
真实案例
及时发现突发意外
“幸亏家里装了智能监控设备,让我第一时间发现父亲摔倒,及时叫了救护车。”周先生回忆起此事仍心有余悸。
偶然接触到智能监控设备后,周先生在家中安装了一台。父母年事已高,不在身边让人担忧,希望通过设备随时查看。一天上午,周先生发现监控画面中没有父母身影,情急之下拨通了视频通话。
“爸、妈,你们在做什么?怎么看不见你们啊?”随后,监控画面传来一声声“哎哟”。紧接着,周先生听到父亲虚弱的声音——“儿子,我摔了一跤,你快打个电话。”周先生立即拨打 120 并通知母亲,医护人员及时赶到,将父亲送往医院。“回想起来,幸亏有监控设备,帮了大忙。”周先生说。
方便交流沟通
异国亲人与长辈随时沟通
邓女士的朋友向她推荐了一款智能监控设备。“听说可以视频通话,我立马就下单了。”邓女士说。她的母亲和小姨在国外,83 岁的外婆独自生活,不会使用智能手机,更别提聊天软件。身在海外的子女只能通过越洋电话联系老人。
安装智能监控设备后,邓女士发现,无需外婆操作,设备即可自动接听通话。“这一点特别好,有些老人着急接电话容易摔跤,有的老人不方便操作,这些问题都解决了。现在,我母亲和小姨都可以随时与外婆视频聊天。”她说。
智能监控设备还配备看护助手功能,可以自动录制视频,记录画面片段。“我有时候经常翻出来看看,特别有意思。以后这些都会是美好的回忆。”邓女士说。
考虑到外婆喜欢听歌剧和看电视剧,邓女士发现智能监控设备可以轻松操控点歌和追剧。邓女士表示,外婆现在经常用语音指令控制监控设备播放自己想看的电视剧,家人也可以远程操作,帮老人寻找和播放她喜欢的节目。
解决不便
子女监控及时提醒长辈
5年来,詹女士家的摄像头一直发挥着作用。“我婆婆耳背,快递员敲门她经常听不见。”詹女士的婆婆今年69岁。6年前,老人从安徽老家来京照看小孙女。由于老人听力不好,当她独自在家带孩子时,家人总是不放心。
在朋友的推荐下,詹女士在客厅和孩子的卧室安装了摄像头。“我们主要用它和老人讲话,门外敲门声听不到没关系,摄像头里的声音能听见就行。”詹女士表示,摄像头确实好用,每当有快递员送货,如果敲门没回应,就会给她打电话,她再通过监控器大声告诉老人。
在照顾孩子方面,摄像头也帮了大忙。詹女士说,上班时,她也会通过监控器及时提醒老人,孩子哪个时段该画画,哪个时段可以看绘本,什么时候可以带到户外玩耍。
问题
老人的担忧
家用摄像头虽然带来了诸多便利,但也给老年人带来了新的“烦恼”——一些老人不想被过度关注,觉得自己不被信任,遭到了单方面的监视。隐私问题也让一些老年人产生抵触心理。
朱女士向记者分享了她家安装摄像头的“曲折”经历。最初,当她提出在家里安装摄像头时,母亲就表示不乐意,“装它干嘛,你要监视我们吗?”朱女士反复解释,通过监控摄像头,可以随时了解家里的情况,如果父母身体不适,可以第一时间掌握并及时处理。为此,她还特意带二老去商场看产品实物,最终打消了老人的顾虑,同意在客厅安装了摄像头。
辛女士也给母亲家安装了摄像头。有一次,母亲的老姐妹来家里聚会,她提前通知女儿,要把摄像头的电线拔掉,因为她不愿意女儿听到她和老姐妹之间的私密聊天。尽管女儿再三解释自己不会偷听,但老人还是坚持拔掉了电线,关闭了摄像头。
注意
安装前必须征得老年人的同意
那么,家用智能监控设备是否侵犯了“被监视人”的隐私?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律师黄晓宇介绍,《民法典》规定,自然人享有隐私权,除法律另有规定或者权利人明确同意外,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进入、拍摄、窥视他人的住宅、宾馆房间等私密空间,也不得拍摄、窥视、窃听、公开他人的私密活动。“《民法典》中规定的隐私权,当然也包括私人生活不被他人知晓的权利。子女的出发点固然是出于好意,但在安装前必须征得老人同意,否则同样侵犯了长辈的隐私权。”黄晓宇说。
保姆的隐私权同样受到保护。如果家里有保姆,安装前也要征得其同意。黄晓宇表示,保姆属于非家庭成员,业主在安装摄像头时应当引起注意。即便在家庭公共区域安装,也建议先征求保姆的同意,最好与保姆签订书面的协议,明确摄像头的安装位置和用途。
安装位置仅覆盖公共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