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五金洁具

北京量子科技领跑 中国未来产业城市发展样本

根据“未来产业之城”产业维度的综合评价及各项得分,《报告》评选出北京、广州、深圳、上海、成都、杭州、西安、南京…

根据“未来产业之城”产业维度的综合评价及各项得分,《报告》评选出北京、广州、深圳、上海、成都、杭州、西安、南京八大未来产业城市,分析了各城市的优势领域及未来产业发展特点。

北京:量子科技和通用人工智能位居首位

在产业维度综合评价中,北京排名第一,优势尤为突出。在未来信息领域,北京在量子科技和通用人工智能方面均位列32个城市之首,其他三个产业(先进通信、新一代光电、元宇宙)也名列前茅。在未来制造单项评价中,北京的工业互联网发展位居第一,生物制造、下一代汽车和机器人产业分列二、三、四位。

作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北京拥有中国过半的院士、优秀学科和世界五百强企业,以及众多独角兽企业。北京已出台多项政策推动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形成多个千亿元级和万亿元级产业集群,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奠定了产业基础。

自提出高精尖产业构想以来,北京重点培育的十大高精尖产业集群收入均突破千亿元级,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突破3万亿元,智能装备产业突破5000亿元。

广州:商业航天和低空经济创新领先

广州构建了“一核引领、两极带动、三港辐射、多点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形成了“三大支柱产业、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五大未来产业”的架构,优化了产业结构,为未来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在产业维度综合评价中,广州位居第二,在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领域表现突出。在未来空间方面,广州在商业航天和低空经济产业的创新水平全国领先。

2021年3月,中科空天飞行科技产业化基地项目于广州南沙动工,2022年11月竣工投入使用。该基地集研发、生产、实验、总装及测试于一体,是固体火箭生产基地,也是国内首个全产业链商业航天产业基地。

2023年6月7日,首枚“南沙造”火箭搭载试验卫星从酒泉发射,26颗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刷新了当时中国一箭多星最高纪录。

2024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三部门公布《关于支持广州南沙放宽市场准入与加强监管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支持南沙加速发展,促进商业航天、生物医药、海洋科学等全产业链发展,推动前沿颠覆性技术应用。

北京量子科技领跑 中国未来产业城市发展样本

在低空经济领域,广州集成测试、核心零部件、整机制造、卫星导航通信、工业级应用等方面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广州设立100亿元低空产业创投基金,推动低空制造、飞行运营和基础设施建设协同发展,力争整体规模在2027年达1500亿元。

在未来健康方面,广州在再生医学和合成生物领域优势明显。2024年1月,广州健康院联合香港中文大学申报的“粤港干细胞与再生医学联合实验室”获批。广州医科大学再生医学与3D打印技术转化研究中心从事干细胞、再生医学等临床转化研究,致力于研发组织修复再生技术。

广州大力支持合成生物领域的技术创新及成果产业化,引入利用碳源合成可降解塑料PHA(聚羟基脂肪酸酯)的项目。

在机器人、下一代汽车和生物制造产业,深圳处于万亿城市首位。2022年6月,深圳发布《培育发展未来产业行动计划》,重点领域包括合成生物、区块链、细胞与基因、空天技术。

在先进通信方面,深圳新一代信息通信产业集群领先全国。2024年6月,深圳研制出中国首部固态太赫兹雷达成像系统。

在未来制造方面,深圳在机器人、下一代汽车和生物制造产业单项排名居32城首位。2023年,深圳机器人产业总产值达1797亿元。光明科学城打造合成生物产业高地,覆盖合成生物工具、平台和应用环节。

在新型储能领域,2023年深圳电化学储能产业产值增长16.1%,突破3000亿元;氢能应用场景从车辆应用逐步扩展到船舶、分布式发电等。

在未来空间方面,深圳在空天科技、深海深地方面取得进展。2023年8月,粤港澳大湾区首个空天产业总部基地星通大厦在深圳启用,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聚焦卫星制造、基带技术,打造百亿元级空天产业集聚区。在涉海关键技术方面,深圳取得多项成果,向“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目标迈进。

在脑科学与类脑智能领域,上海积极探索推动相关研究。2022年10月,上海市政府发布《上海打造未来产业创新高地发展壮大未来产业集群行动方案》。2024年,上海明确未来产业重点领域,开展未来产业试验场工作,通过共享资源推动技术和产品创新。目前,上海在未来健康、未来能源方面具有优势。

在未来健康方面,2024年4月,上海合成生物学创新中心挂牌,加速成果转化。上海积极布局合成生物学产业集群,引进核心企业。在脑科学与类脑智能领域,上海依托“脑与类脑人工智能重大项目”,推动脑认知科学和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上海高研院在脑机通信领域取得进展,提升脑机信息传输的有效性。

在氢能产业方面,上海提出到2035年,建成氢能科技创新高地、产业发展高地、多元示范应用高地。截至2023年底,上海建成加氢站15座,全年加注氢气120万公斤。上海重点发展重卡、公交、冷链等氢能应用场景,预计2025年示范应用燃料电池汽车超过1万辆。

在未来材料方面,上海2023年新材料产业规模达3000亿元,产值占原材料工业总产值的45%以上,推出100项重点示范应用项目。

在未来信息方面,成都在通用AI和新一代光电产业化方面取得进展。2024年1月,成都市政府出台未来产业培育相关措施,明确发展方向。成都未来信息的通用AI和新一代光电产业化优势凸显。

**成都:人工智能与光电产业取得重大突破**

一方面,成都积极拥抱人工智能技术,鼓励企业多元化发展。2023年8月,成都发布相关措施,为当地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指明方向,提供支持和创新环境。

成都的光电产业也取得突破性进展。辰显光电成功点亮全球首款P0.5TFT基58英寸Micro-LED拼接屏,实现无边框拼接显示模组的全点亮。在未来制造和未来能源领域,成都虽无全面优势,但其工业互联网和氢能产业颇具竞争力。

成都已培育出48个智能工厂和110个数字化车间,打造4个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和31个优秀示范场景。成都积极推动氢能产业发展,2023年氢能全产业链产值达130亿元。

**杭州:全力打造未来产业,合成生物和机器人领军**

杭州致力于构建“1+7+N”未来产业培育体系,重点关注未来网络、人工智能和空地一体三大产业。

杭州在工业互联网领域取得阶段性成果,集中了浙江省70%以上的工业互联网服务能力。在合成生物领域,杭州出台专项政策,支持产业链向高端攀升。

杭州在机器人领域制定“1+3+5”发展体系,计划2026年实现智能机器人全产业链工业产值突破500亿元。杭州在元宇宙领域也取得进展,发布年度科技成果并展示相关技术成果。

**西安:航空航天和集成电路领跑全国**

作为“西北第一城”,西安拥有雄厚的产业基础。航空航天、集成电路等优势产业产值稳居全国前五,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制造产业集群也已进入千亿元级。

受周边经济发展不均的影响,西安在产业形成和集聚方面存在限制。根据《西安市“十四五”产业发展规划》,西安将在 2025 年前构建“6+5+6+1”现代产业体系。《西安市政府工作报告(2024 年)》提出要加强对未来产业的规划和政策引导,打造未来产业先导区。

在未来产业之城发展指数的产业维度综合评价中,西安位居第七,在未来信息、未来空间、未来材料方面优势明显。

西安在航空航天领域有着深厚的积淀,为发展先进通信(未来信息)和未来空间领域的各个领域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先进通信产业方面,西安的大规模 5G 基站建设、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科研成果的产出以及量子保密通信技术的应用,展现了其在这方面的强大实力和广阔前景。

西安光机所在超高速空间激光通信技术研究领域取得重大进展,利用新兴的微腔孤子光频梳替代传统的半导体可调谐激光阵列作为多载波光源,在相距 1000 米的自由空间光通信链路上实现了总速率为 1.02 太比特每秒的并行数据传输。该技术不仅可以应用于卫星互联网,还可以应用于道路交通安全等领域。

在商业航天领域,西安已形成从箭体设计、火箭发射到卫星应用、推进系统和遥感应用,再到航天器测运控的航天全产业链。西安航天基地聚集了国内三分之一以上的航天科研单位,并拥有 8 支“国家队”和 40 多家商业航天企业,推动了千亿元级航空航天产业集群的形成。2020 年 4 月,西安还出台了国内首个商业航天专项政策。

北京量子科技领跑 中国未来产业城市发展样本

在低空经济方面,2024 年,西安被正式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低空经济和商业航天的重要发展区域。西安拥有国内航天三分之一、航空四分之一的科研生产力量,并集聚 5 个千亿元级产业集群,为低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西安还积极优化空域资源,打造低空经济产业园,为企业提供试验田。

西安在新材料领域的重点发展区域为经开区,2023 年,西安经开区的新材料工业总产值突破 180 亿元,拥有 48 家省级以上产业创新平台。该区实施了“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倍增计划”,形成了以钛合金材料、超导材料、锆核材料、高温合金材料等为核心的产业集群。西安还通过签约重大新材料项目,进一步完善了新材料产业上下游的产业链。

南京还建立了中国元宇宙技术和应用创新平台,专注于元宇宙社会生态、经济体系的研究。

在合成生物学领域,南京依托创新平台建设、科研创新、产业展览与论坛、企业孵化与投资、学术研究与应用等多方面努力,为合成生物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广阔前景。南京工业大学与建邺高新区合作成立了合成生物产业创新中心,推动国内外合成生物学技术成果的应用转化。江苏省合成生物基础研究中心集结了顶尖科研人才,在合成生物技术创新和工业菌种成果孵化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在低空经济领域,南京于2024年5月举办低空经济发展大会,发布四项低空智能技术成果,签约总投资达300亿元的37个项目,涉及低空制造、低空保障、低空飞行和综合服务等重点产业领域。

南京积极建设国内重要的新型材料产业基地,通过传统材料的升级改造、推动战略材料成果转化、加大前沿材料研究力度,争取引领全球新型材料产业竞争优势。2024年4月成立的南京江北新材料产业创新联盟由6位院士领衔,汇聚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14家高校科研院所,以及60家企业、行业协会和金融机构,旨在打造科研成果集聚区,建设新材料中试基地和江苏省概念验证中心,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应用。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品牌家电维修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33x1.com/brand/wjjj/572716.html

作者: baixiuhui1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079759494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964571095@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