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食,作为膳食的主体,是为人体提供能量的基石。近年来,我国国民的健康意识日益增强,与营养相关的慢性病发病率却有增无减。
2022年7月13日,首届中国健康主食论坛在广东东莞举行。南京医科大学教授蔡云清从预防慢病的角度,分享了她对于健康主食的观点。
蔡云清提出,实现膳食平衡,应从主食开始。她指出,全谷物富含多种营养元素,应让其走进更多家庭,助力实现“健康中国2030”目标。
我国开放改革以来,国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营养状况有所改善。慢性病发病率却逐年升高,成为国民健康的重要威胁。
蔡云清认为,主食与慢性病密切相关。精白米中的营养素大量流失,长期食用不仅不利于健康,还可能增加慢病风险。
国内外研究显示,全谷物摄入具有预防慢病的作用。美国、加拿大等国家都建议主食中应有50%的比例为全谷物,《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也提出,每天应摄入50~150克全谷物。
蔡云清引用研究数据表明,每天食用50~100克全谷物,可降低糖尿病风险26%、心血管疾病风险21%、冠心病风险28%、肠道肿瘤风险17%。
我国居民的全谷物摄入量仍远未达到《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要求的下限50克。蔡云清建议,应进一步推广全谷物。
蔡云清指出,燕麦、荞麦等杂粮属于全谷物,而糙米则属于稻米系列。虽然糙米营养丰富,但口感差、消化吸收困难,推广并不广泛。
发芽糙米以糙米为原料,通过科学深加工保留了糙米的营养成分,同时还产生了γ-氨基丁酸等有益活性成分。研究表明,发芽糙米具有预防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病的作用。
蔡云清长期致力于发芽糙米的研究,已获得6个相关国家发明专利。她表示,团队将努力推进专利成果的产业化,让发芽糙米惠及更多国民。
蔡云清指出,在积极倡导全谷物饮食的发芽糙米作为优质的全谷物大米,也应成为餐桌上健康的主食,使人们的膳食更加均衡、营养和健康。有必要大力推广和宣传发芽糙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