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疾控局、教育部、国家卫健委和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发布《中小学生超重肥胖公共卫生综合防控技术导则》(以下简称《导则》),引发社会关注。
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发布的《2018年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体育与健康监测结果报告》显示,四年级和八年级学生身体发育总体良好,但存在肥胖率和视力不良检出率较高的现象。四年级、八年级学生肥胖率分别为8.8%和9.7%,比2015年分别上升了1.9和2.2个百分点。根据中国疾控中心数据,我国6至17岁儿童肥胖率约为19%,且呈快速增长趋势。
肥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运动和饮食是两个关键因素。“管住嘴,迈开腿”是公认的减肥有效方法。解决“小胖墩”问题也应从这两方面着手。
充足的运动时间是学生健康的重要保障,但让孩子们参与运动并非易事。国务院发布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出,中小学生每天校内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教育部推动地方和学校保障学生每天1小时校内体育活动时间,并引导学生放学后每天进行1至2小时户外活动。
受升学压力等因素影响,体育课时间被文化课挤占的现象普遍存在。体育与健康监测结果报告显示,在体育课程开设上,只有69.2%的学校四年级和51.9%的学校八年级达到教育部要求(每周3节),情况不容乐观。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调查显示,仅30.4%的受访家长表示孩子能做到每天足量运动。此次四部门联合强调促进运动日常化,鼓励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抓住了关键。但对于“鼓励”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不少网友认为过于宽松,建议增加一定强制性。尤其是学业负担相对较轻的小学,应可达到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
除了运动,加强饮食干预对于解决超重肥胖问题也至关重要。现实中,许多“小胖墩”陷入“越吃越胖,越胖越吃”的恶性循环。饮食问题主要不在于食量大,而在于饮食结构不合理。《导则》要求做到少盐、少油、少添加糖,并鼓励学校配备有资质的营养指导人员。
四部门联手发力,通过构建综合防控技术体系、促进健康饮食与运动日常化、强调多方协作与科技支撑,以及采取一系列具体实施措施,有望解决“小胖墩”问题,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