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保健食品

行走的课堂:探寻真知的脚步

近年来,研学游作为一种将旅游和教育深度融合的新兴旅行方式,市场热度持续攀升。特别是在暑假来临之际,各地中小…

近年来,研学游作为一种将旅游和教育深度融合的新兴旅行方式,市场热度持续攀升。特别是在暑假来临之际,各地中小学和教育机构纷纷启动了暑期研学游的报名工作,预计研学游市场将迎来新一轮高潮。在研学游火爆的背后,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例如走马观花、虚假宣传、专业性不足等。原本应该“细嚼慢咽”的研学体验,为何演变成了“特种兵式旅游”?在研学游中,如何才能真正实现“研”和“学”的有机结合?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深入了解。

**“慢游细品”变“行色匆匆”,研学游的“学”去哪儿了?**

今年“五一”假期,河北某中学的学生王辰和同学们前往北京参加研学活动。根据学校提供的研学手册,他们的行程安排包括清华大学或北京大学、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长城、天坛公园、颐和园或圆明园、环球影城以及南锣鼓巷。

在短短的五天时间里,他们实际只参观了其中六个地方。王辰有些失望地说:“每天除了拍照留念,就是匆匆忙忙地走马观花,感觉并没有学到什么东西。”原本计划在国家大剧院参观两个小时,结果却被压缩到只有十分钟,他们甚至还没有来得及登上二楼,老师就通知集合离开了。

为什么原本应该“慢游细品”的研学,变成了如今“行色匆匆”的“特种兵式旅游”?王辰报名参加的研学游机构为了节省开支,将酒店安排在了距离景区几十公里外的郊区小镇,导致他们大部分时间都浪费在了路途上。每天早上六点就要起床洗漱、吃早餐,七点钟准时出发,即使一路畅通无阻,也要到九点才能抵达景点。这样一来,每天花在往返路途上的时间就超过了四个小时。虽然“游”的行程安排很满,但“学”的方面却收获甚微。

端午假期期间,五年级的陈鹏宇和班上的39名同学一起前往山东济南,开始了为期三天的研学之旅。在山东博物馆和山东科技馆,他们遇到了许多同样前来参加研学活动的学生。

陈鹏宇说:“我们很多时间都浪费在了排队等待上。”进入场馆后,很多同学只是机械地跟着队伍前进,无所事事,有些人甚至直接席地而坐,开始聊天、玩手机。

来自江苏大学的闵琪也有着相似的感受。去年,她和五十多名同学一起参加了一个为期一周的研学项目。大家普遍反映“趣味性有余,知识性不足”。闵琪表示,她和同学们更希望通过研学活动获得学术和知识方面的提升,但课程设置却不尽合理,“基本上只是参观了一些景点”。最终,在同学们的一致要求下,学校临时增加了专业课程,才勉强满足了大家“学”的需求。

复旦大学旅游学系教授张朝枝指出:“‘学’和‘游’最大的区别在于,‘学’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很多研学产品之所以无法达到消费者的预期,是因为有些研学游并非从教育的角度出发进行设计,有时甚至只是为了“哄孩子开心”。

**导游变身“研学旅游指导师”,专业性缺失引担忧**

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刘茜茜经常带孩子外出旅行,开拓视野。去年,她在南京博物院遇到了一群前来参加研学活动的学生,大部分学生都在低头玩手机,只有极少数同学认真听讲解。刘茜茜站在一旁听了一会儿,发现“讲解的内容虽然很不错,但不太适合小学生,有些地方连我都听不太懂”。

刘茜茜观察到,一些研学产品虽然关注到了消费者对“学”的需求,安排了博物馆、科技馆等路线,教育形式上做到了位,但在内容上却缺乏深度,没有认真考虑研学内容与学生认知的匹配度。

“我们40个学生配一个导游和一位带队老师。”陈鹏宇说,大部分游玩时间里,由于缺乏老师的管理和带领,学生们都是自由活动,有些人甚至会找个角落打游戏。

原国家旅游局发布的《研学旅行规范》于2017年5月1日开始实施,明确了研学旅行的细节。根据规范,研学旅行的承办方需要为每次活动配置一名项目组长,至少一名安全员、研学导师和导游。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不同机构的师生配比有所不同,一般在1:10到1:20之间。有时并不会分别配备上述人员,往往一人身兼数职。

在师资配备中,研学旅行指导师的作用尤为重要,他们负责学生在旅行过程中的教育,帮助学生获得有益的知识和经验。2019年,中国旅行社协会发布了《研学旅行指导师(中小学)专业标准》,明确了研学旅行指导师的术语和定义、专业态度、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2022年,该职业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纳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并在今年更名为“研学旅游指导师”。

记者采访发现,很多研学团并没有配备研学旅行指导师,还有的让导游来充当指导师。家长和学生对此并不了解,很少会关注研学团的师资情况。目前市场上的“研学旅行指导师”,存在管理机制不清晰、准入门槛低、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很多是从导游转行而来。

张朝枝认为:“研学旅行指导师不仅要懂旅游,更要懂教育。例如,要会利用现场环境教育、引导学生,开展互动式教学等,而不是简单的旅游讲解。”他建议师范类大学将研学旅行指导作为重点方向拓展,“我们的教学方式应该多元化”。

在一些研学游中,安全员和队医同样“缺位”。王辰讲述,因为没有队医,研学过程中有学生出现崴脚等意外情况时,只能原地休息。闵琪也表示,研学团中没有医务人员,曾有学生外出时被车辆剐蹭,只能联系带队老师赶到现场处理。

“要将研学游当成一门课程来设计”

如何才能保证研学游真“研”真“学”?在张朝枝看来,好的研学游在产品设计上,要体现明确的教育理念。“要将研学游当成一门课程来设计”,设计者要清晰地了解研学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核心知识点如何选择,用什么方式呈现,“只有明确了这些,才能让学生从中获得教益”。

据《深圳特区报》今年5月报道,深圳市部分区正开展青少年研学体系建设试点,组织团队对省内外主要研学点位及研学资源进行实地调研,梳理不同主题阵地,联动研学基地、行业协会、爱心企业和专家学者制定路线,保障研学路线合理、研学师资专业。

6月,来自深圳中学的孔芷晴老师带领高一学生开展研学实践游,由学校与旅行社合作组织,学生自愿报名,费用为1888元,含餐宿,无其他收费。

学校精心设计了为期5天的研学产品。孔芷晴介绍说,学校提供了3条省外研学路线,她的班级抽中长沙红色教育主题路线,包含农村实践和城市参观。

在红色教育基地,学生被分配到农户家庭住宿,体验集体宿舍、抓鱼野炊、进行田野调查、参观历史文化遗址,亲身体验浓郁的乡土情怀。

孔芷晴高度认可此次实践教育的意义,“通过这种体验,学生可以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习得更多技能,增长更多知识”。

与同学结伴而行的研学体验为学生们留下了宝贵的青春回忆。孔芷晴讲述,此次研学游往返均乘坐火车,孩子们在车厢里尽情欢唱、畅谈,“与同龄人结伴出行,体验与家庭出游截然不同的乐趣,留下难忘的青春记忆”。在研学过程中,孔芷晴发现班上的学生变得坚强、自立,并增强了团结协作的团队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同学之间的感情也更深厚”。

闵琪认为,由学校把关的研学项目更可靠,学校可以牵头搭建更好的学术平台,他们之前研学游时享受的资源都是当地高等学府的重点课程和优秀教授。“如果我们自己出去玩,一方面可能无法遇到这么多年龄相仿、志趣相投的朋友,产生热烈的思想交流碰撞;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获得这么好的学术资源。”闵琪说。

为促进研学市场的良性发展,张朝枝认为,需要进一步完善行业规范和加强专业人才培养。近年来,教育部多次下发通知,要求各地教育部门严格管理研学游。部分地区已开始对研学旅行进行更细致的监督和指导。

“消费者的要求提高了,市场才会做出改变。”张朝枝建议,消费者要获得良好的研学体验,需要比研学机构“先行一步”。家长和学生要增强对“研学游”市场的了解和判断力,明确自身的研学目的,选择合适的项目,以此“倒逼”研学机构提供更高质量的研学产品,让研学游回归教育本质,让孩子获得真正有意义的研学体验。

(注: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陈鹏宇、王辰、闵琪、孔芷晴为化名)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品牌家电维修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33x1.com/brand/ydbj/bjsp/566606.html

作者: baixiuhui1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079759494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964571095@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