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商之间通常相安无事,但当他们做起同一地区的茶时,也会发生利益冲突,引发商业竞争。
茶商的竞争通常瞄准对手的经济链,用高额订单诱惑对手签订合同,让对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落败。
随着茶叶市场的不断发展,山头茶格局已经形成。名山及其周围村落聚集着众多茶企,而远离名山的偏远村落则无人问津。
名山及其周围村落的原料价格昂贵,但其口感独一无二,是茶企不可或缺的选择。普洱茶的品质取决于原料和工艺,优质的原料对市场至关重要。
优质原料数量有限,茶企对优质原料的争夺从未停止。山头茶市场已构建起稳定的供应链。
由于原料价格昂贵,茶企资金有限,一家茶企只能专注于一两个山头。其他山头的茶叶也可以生产,但仅限于定制订单,无需占用大量资金。
茶商之间的竞争,尤其是同一山头的竞争对手之间,存在着争夺优质原料的利益冲突。这种行业现状使得茶商之间的竞争不仅仅是表面上的财力比拼,还包括暗地裡的商业竞争:用定制订单破坏茶企的资金链,使其在山头竞争中落败。
面对目前原料价格高昂的市场,如果有人突然出现,要求购买数百公斤名山古树茶,这不一定是天上掉馅饼,反而可能是一个无底深坑。小型茶企一旦陷入这种陷阱,几年都翻不了身。
为了增加销量,竞争对手会利用茶商想卖茶的心理,给他们挖坑。套路通常是找人冒充富豪,以豪车代步,前往竞争对手的茶企。
刚开始,他们会低调谨慎,与老板熟络后,开始炫耀自己的财富、房产、公司规模,并且声称自己不在乎茶叶店的生意,只是为了消遣。
为了展现实力,他们会品尝茶企几年前的茶叶,表示品质不错。获得茶商信任后,他们会下大订单:今年要采购400公斤茶叶,包括80公斤昔归大古树、160公斤冰岛南迫古树、160公斤冰岛糯伍,委托茶企生产。
这笔意外的大单让茶商目瞪口呆,足以支付小型茶企一年的运营费用。
茶商意识到,生产这么多茶叶需要大约200万元的成本。为了规避风险,他们想签订合同并要求预付一部分资金。对方以茶叶品质受雨水影响为由,先不签订合同。
为了安抚茶商,他们承诺会陪同茶商前往茶叶产地。
茶叶采摘后,第一批成品出炉。七大姑八大姨的老公亲自验货,认可茶叶品质。
于是,他们下单两公斤,并当场付款。茶商收款后,对七大姑八大姨的老公更加信任。
七大姑八大姨的老公拍板决定开始生产茶叶,并全程跟进,交货时付款。茶商认为有他们全程监督,应该不会出现问题。
茶商筹集了 200 万资金,全力投入制茶。
茶叶做出来后,七大姑八大姨的老公却开始挑剔,以工艺有问题、口感不同为由,拒绝收货,并消失不见。
茶企现金流受损,只能自己零售这批价值 200 万的茶叶。但由于原料成本高,难以在春茶季售出。回到城市后,虽然茶叶品质好,却难以销售。
即使以低价出售给同行变现,也未必有人愿意买入。200 万的现金投入化为茶叶,却难以销售。
对于年流水数百万的茶企而言,200 万的原料支出相当于数年利润。这笔亏损严重破坏了茶企的现金流。
有限的资金被套牢在定制业务上,导致茶企无法投入主营山头茶叶的生产。
茶企经济链断裂,被竞争对手挤出市场。
如今,茶叶市场增量不足,茶企既希望获得大订单,又害怕踩坑。一旦踩坑,几年内难以翻身。
茶商采取了“不见兔子不撒鹰”的策略。大额订单的小样先做,客户满意并付款后才批量生产。这样,茶商的风险较低。
经济繁荣掩盖了问题,经济不景气时问题就会暴露并扩大。茶叶市场也是如此,增量乏力导致行业内卷加剧。
茶界怪事层出不穷,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究其原因是经济乏力、市场竞争激烈所致。
在如此环境下,身处茶界,不可存有加害他人之心,但防备之心不可或缺。
制茶不易,当珍惜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