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水网箱养殖是渔业转型的重要举措,择址得当对网箱养殖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选址前,应调查拟投放网箱海域的各项基本条件,本文重点考察影响深水网箱养殖选址的自然、社会和限制性因素。
**自然因素(N)**
自然因素考量的是网箱养殖的安全性和养殖鱼类的适应性,包括水质(N1)、水深(N2)、底质(N3)、水温(N4)、流速(N5)、台风(N6)和波浪(N7)共七个方面。
**水质(N1)**
水质须满足鱼类养殖标准。通过水质监测或实测数据,评估拟养海域水质是否符合国家水产养殖水质标准,主要考察溶解氧、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等指标是否在鱼类适宜生长的范围内,以判断是否适合网箱养殖。
**水深(N2)**
网箱网衣至少需5米深,深水网箱养殖的拟养海域水深应至少为15米,低潮位时网箱底部与海底距离应大于5米。水深充足可避免网衣触底损坏,有利于饵料和排泄物排出,减轻富营养化。
**底质(N3)**
考虑锚固性和底质健康状况。软质底质(如沙质)适于锚固铁制的锚,而硬质底质(如砂砾、岩石)则难以锚固。底质应健康,含有的硫化物、有机碳等指标在正常范围内,以避免网箱附近水体污染。
水温
水温是影响深水网箱养殖鱼类生命活动的重要因素。温度骤变会导致鱼类血液流动异常、组织成分改变,以及呼吸和心率异常,进而导致食欲下降、生长速度减缓,甚至大量死亡。
在投放网箱时,应考虑养殖海区的适宜水温条件,以避免水温过低导致鱼类无法安全越冬。
流速
流速是水动力在深水网箱养殖中的体现形式。适宜的流速可以为鱼类带来充裕的氧气,保障呼吸,并带走剩余饲料和鱼类排泄物。
但过快的流速会使鱼类消耗大量能量对抗水流,不利于生长。强水流会冲击网箱,损坏结构并导致鱼类擦伤。
深水网箱的投放海域应根据养殖品种的适宜流速进行筛选,以减少养殖污染并提高养殖品质。
台风
台风是影响我国渔业的主要自然灾害。我国受台风影响严重,年均受台风登陆次数为7.5次,其中12级以上强台风登陆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和台湾沿岸的概率高达97%。
台风强风不仅威胁渔业基础设施,还会导致网箱结构破坏,造成鱼类逃逸和死亡。在深水网箱养殖选址中,应重点考虑台风的影响。
波浪
波浪是海水中常见的运动形式,其周期性和随机性对深水网箱养殖有较大影响。网箱周围的波浪场分布会造成网箱变形、鱼类受到冲击和网箱内壁摩擦等伤害,进而影响养殖产业。
波浪是不可忽视的自然因素之一。
社会因素
深水网箱养殖的社会因素主要从养殖生产过程出发,包括养殖管理、基础设施、养殖品种和饵料供应等方面。
饲养管理是深水网箱养殖成败的关键,包括水环境监测、网箱安全检查、网衣清洁、鱼体生长监测、饵料投放调整和疾病诊断治疗等。
深远海网箱养殖选址时,应考虑交通便利性、设施完备性,以满足养殖全过程的硬件设施需求。
近年来,我国已投放使用多种大型网箱。2020年,“长鲸一号”智能化网箱安装于大钦岛附近水域,可同时养殖不同种类的鱼类,并配备太阳能、自动投饵、水下检测等高科技设备,实现智能化和无污染化养殖。
网箱选址时,需确定养殖品种,考虑其经济性,如选择本土物种或外来引进物种。不同品种对生长环境要求不同,应根据养殖品种选择适宜海域。
饵料是深水网箱养殖的重要影响因素。颗粒饵料或鲜活饵料各有成本和供应量差异,对养殖鱼类的生长和环境影响也不同。饵料投喂次数和时间根据气温变化调整,并应观察鱼类的摄食情况,结合环境因素确定每日饵料供应量。夏季应保证饵料新鲜,避免过多残余污染水质。
限制性因素:深水网箱养殖必须遵守海洋管理规定,不破坏海域环境和其它产业发展。
从管理政策、海洋功能区划、海洋承载能力三个方面考虑限制性因素:
1. 管理政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等,我国制定了相关管理政策,包括水产养殖许可证制度、养殖区域规划等。
2. 自2019年起,为落实深水抗风浪网箱补贴通知,沿海各地方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对养殖平台提供财政补助。
国家大力支持深远海养殖产业,管理政策也成为影响网箱养殖选址的因素之一。
海洋功能区划
海洋功能区划依据海洋的自然和社会条件,划定不同功能区的分布,每个区内有特定主导功能,如港口利用区、农渔业区、自然保护区等。水产养殖应在农渔业区内进行。
浙江省海洋功能区划综合考虑自然条件、环境状况、地理区位等因素,按照国家标准划分海域。尽管水产养殖限定在农渔业区,但我国国土空间规划正在编制,旧海洋功能区划仍有效,因此本研究将海洋功能区划作为限制因素。
在选址研究中,采用两种方案:
- 将海洋功能区划视为必要因素,只在指定区域内选址;
- 不将功能区划作为必要因素,在所有研究海域内选址。
海洋环境承载力
海洋环境承载力是指一定区域内天然海水资源在一定经济水平下能够支持的人口和经济活动。它包括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海岸带承载力和海水养殖承载力。考虑海洋环境承载力有助于确定特定环境下水产养殖产量的上限,兼顾限制性和社会可接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