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2021 年至 2023 年 8 月,在重点审计的 13 个省份 159 个县市中,共有 66 个县市挪用了 19.51 亿元的学生营养餐补助金,用于偿还地方债务和其它支出;部分供餐单位经营违规,偷工减料,以次充好供餐;餐食采购招标和供餐监管也不够规范严格,存在违规直接指定、设置不合理条款、围标串标、监管权力寻租等问题。近日,国家审计署发布了 2023 年度“经济体检”报告,曝光了国家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专项执行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在广大农村地区,家长常年在外务工,无法周全照顾孩子日常饮食的情况普遍存在。国家推出农村营养餐计划,本意是促进教育公平,保障农村学生特别是贫困地区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健康水平。但根据报告披露,这项计划在实际执行中,成效大打折扣。
尤其是在被重点审计的 159 个县市中,超过 4 成存在违规挪用营养餐补助金现象。专项资金“缩水”导致孩子餐桌上的饭菜质量下降,输送营养的渠道被不法分子截胡。这些问题及其暴露出的监管漏洞,令人忧心忡忡。
此次针对多地的营养餐专项审计“体检”,再次警醒我们:除了引发舆论关注的个别事件,社会上还存在着不少觊觎学生膳食补助的不良现象。有必要从细化制度要求入手,消除监管盲区和死角,让随意克扣变得“没那么容易”。
对于学生和家长来说,除非遭遇食物中毒等极端恶性事件,否则即便相关人员在采购等环节动了一些手脚,一时也很难察觉。针对这种情况,只有让相关监督体系更加公开透明,让每一分餐补的去向晒在阳光下,才能避免其被暗中挪用。
关于营养餐补的资金使用和监管,并非没有规范要求。2022 年,教育部等七部门制定和印发了《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办法》,明确规定中央财政安排的营养膳食补助资金要设立专门台账,严禁克扣、截留、挤占和挪用;要求各地加强营养膳食补助资金使用管理情况的监管,开展定期审计。
基于上述规定和此次性审计中暴露出的问题,不妨进一步细化要求,让每一项规定都落到实处。例如,目前是否各地都已设立专门台账?对于未按要求设立账目,或违规克扣、挪用的行为,应当如何处罚问责?当制度之网织得越严越细,专项督查越扎实有力,那些歪心思才能越来越少。
在社会监督方面,加强对农村学生营养餐的全程化、智能化监管也至关重要。食品采购价格、带量食谱和资金来源、受益学生、供餐企业、制作过程等信息,越明确细致,越公开可及,就越有利于公众监督,让人们对这项民心工程的落实真正安心、放心。
对此,一些地方的探索值得借鉴。例如,贵州思南县为学校安装了营养改善计划管理电子软件监管系统,有效实现了对学校食堂从食材入库到成品制作的全过程监管,确保食品安全和资金安全。
农村学生营养餐补助事关民生,关系人心稳定。不容许任何缩水或挪用公款的行为。必须坚决反对贪污、克扣等乱象,确保“每一分钱都吃到学生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