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诊师变味,医患关系乱象丛生**
北京市民王鑫因女儿患病就医困难,在社交平台求助,结果收到“陪诊师”私信兜售号源,收费500元。王鑫不解,质疑陪诊师是否抢占了号源,与“黄牛”有何区别。记者调查发现,陪诊师原本是为了满足特定人群就医陪伴需求而兴起,如今却变了味,部分陪诊师利用陪诊之名,倒卖医师号源,扰乱医疗秩序。(5月6日《法治日报》)
近年来,陪诊师作为一种新职业备受追捧,不仅涌现出不少成功创业者的励志故事,付费购买陪诊服务的消费者也日益增多。“陪诊师变身号贩子”等现象给陪诊行业浇了一盆冷水,暴露了行业乱象丛生、暗藏风险的问题。
目前,陪诊服务尚处于市场自我探索阶段,陪诊师与“号贩子”之间缺乏明确的行为界限,容易出现身份互换。例如,拥有医院熟人资源本是优势,若用来提升陪诊服务水平,供需双方均可接受。但如果通过贩卖号源牟利,陪诊师的竞争力就会大幅提升。混入陪诊师队伍中的“号贩子”,不仅可以借助陪诊服务赚钱,还能暗中贩卖号源,模糊了陪诊师和“号贩子”的界限。
陪诊师还可能变身为“医托”、“药贩子”。“医托”可以借陪诊之机,将患者诱导至小诊所实施欺诈。随着医保福利不断完善,倒卖医保目录内药品的非法利润也水涨船高。“药贩子”提供陪诊服务,既能增加收入来源,又能方便贩卖药品。如果陪诊师缺乏入职门槛和过程监管,保健品推销员、医疗骗子等也可能混迹其中。
陪诊服务行业的规范发展,需要放手市场自主创新,但并非放任不管。当市场自我探索达到一定程度,就应该及时制定行业规范和监管规则。将陪诊师纳入法定职业目录,规范行业管理,明确服务价格、质量评估监督、权责划分、纠纷调解处理等细则,才能划清行业边界,引导陪诊服务行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