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境外资本增持中国股票的热情不减。高盛发布最新报告称,境外对冲基金连续第四周买入中国股票,过去八周中有七周净买入中国股票,惟未透露具体金额。
截至5月22日,北向资金5月净买入额217.46亿元人民币,今年以来净买入达959.9亿元,已超过2022年及2023年全年净买入力度。
美联储货币政策会议纪要暗示可能加息,加剧市场对美股回落的担忧,资金转而寻求中国股票避险。一位华尔街对冲基金经理表示,境外机构将中国股票配置等级从“低配”上调至“标配”,原因在于国际地缘政治风险加剧及美股回调风险加大,导致资金寻求资产多元化配置。
一位新兴市场投资基金经理透露,美股集中投资度过高,单一市场风险持续增加,迫切需要增加中国股票资产来平衡投资组合风险收益比。
GlobalData TS Lombard研究主管Andrea Cicione指出,中国股票估值相对较低,对全球投资者具有吸引力,预计重返中国股市的趋势将持续。
业内人士认为,中国经济基本面好转和股指回升带来的收益,吸引全球资金流入中国股票。相较于泡沫风险较高的其他国家股市,中国股票估值较低,提供更好的安全性和收益性,成为全球资本重要的避险港湾。
4月下旬,高盛分析师指出,美国、新加坡、日本等国际投资者对中国股票情绪转好,风险偏好和配置兴趣持续改善。国际投行利好报告不断,提振境外资本对中国股票青睐。
高盛最新报告显示,中国股市进入技术性牛市概率达60%,未来六个月潜在最高回报率达35%。高盛还指出,中国股票对中美关系波动的敏感度降低,这缓和了加征关税后中国股指仍能强劲上涨的原因之一。
业内人士认为,这一变化消除了境外机构加仓中国股票的顾虑,未来他们对中国股票资产的兴趣将恢复到“以往较高水平”。
在境外投资机构看来,推动它们近期持续增仓 A 股资产的另一重要因素是人民币汇率在五月以来有所回调,使得 A 股的“价格”更加便宜。
截至 5 月 23 日 13 时,受美联储释放可能因通胀压力回升而进一步加息的信号影响,境内在岸市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回落至 7.2435 附近,仅一步之遥就可创下今年 4 月底以来的低点 7.2479。对于众多境外投资机构而言,这无疑是逢低买入 A 股资产的好机会。
一位新兴市场投资基金经理指出,尤其是众多新兴市场投资基金抄底加仓 A 股资产的迫切性更强。自 4 月以来,印度等新兴市场股市冲高回落,它们调仓避险的需求更加迫切,这使得它们趁着人民币汇率回调压低 A 股资产价格之际加仓 A 股资产的热情持续增加。
汇丰控股此前发布的数据也显示,逾 90% 的新兴市场投资基金已开始增持中国股票资产,因为它们认为 A 股、港股估值处于低点,存在较高的获利空间。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随着境外资本持续加仓中国股票资产,这些机构是否进一步调高中国股票资产配置等级颇受金融市场关注。
上述华尔街对冲基金经理指出,前些年,受中美关系波动与中国股票资产价格持续回落等因素影响,华尔街投资机构不得不采取低配中国股票资产的策略。但 4 月以来,已有一些华尔街对冲基金开始调高中国股票资产配置等级,从“低配”调高至“标配”。
在他看来,整个 4 月,采取上述操作的华尔街对冲基金不多,且主要受到知名大空头 Michael Burry、亿万富翁投资者 David Tepper 旗下资管公司 Appaloosa、桥水基金力挺中国资产未来涨势的“激励”。
但 5 月以来,将中国股票资产从低配调高至标配的对冲基金一直在增加。原因是 A 股、港股指数持续上涨令赚钱效应日益凸显,且美股回落风险加大令中国股票资产价值洼地效应日益凸显。
多方了解到,以往华尔街对冲基金与其他国家资管机构主要选择自下而上的精选个股投资策略,如今它们更倾向于选择买入挂钩各类 A 股指数的 ETF 产品。
原因之一是这类 ETF 产品的流动性相对较高,便于它们灵活配置资产。原因之二是,这些 ETF 产品涵盖众多中国高分红、回购力度较高的上市公司,满足它们对中国上市公司股息分红率的配置要求。
一位欧洲资管机构亚太区首席代表透露,今年以来,中央汇金等“国家队”持续增持境内宽基类 ETF 产品,也给不少境外投资机构配置 A 股带来新启发。
具体而言,沪深 300 指数、上证 50 指数等宽基类 ETF 囊括众多高分红且 ESG 报告披露相对规范全面的上市公司。它们借鉴“国家队”做法加仓相关 ETF 产品配置力度,既能满足自身对 ESG 投资方面的要求,又能抓住当前高股息、高分红投资风格火热的“额外超额回报红利”。
但他承认,目前选择“超配”中国股票资产的境外投资机构不多,原因是大国博弈等因素仍对它们进一步加仓 A 股资产构成“某种制约”。